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台灣:新評級報告視台灣為亞洲公民自由亮點

文/ACFA亞洲公民未來協會

CIVICUS Monitor在週三發布的新報告中宣布台灣的公民空間評級在年度評級維持「開放」。人民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記者能夠在不受報復的情況下工作。針對立法改革、勞權,以及聲援西藏、巴勒斯坦或香港的和平抗議活動可以不受限制地舉行。在大多數情況下,公民社會團體能夠在國內不受阻礙地進行工作。

台灣在《2024年受威脅的公民力量報告(People Power Under Attack 2024)》中獲得最高評級,反映政府為恪守人權承諾並確保保護公民自由所做的努力。

CIVICUS Monitor亞太地區研究員班奈狄克(Josef Benedict)表示:「台灣仍然是區域內的民主亮點。儘管面臨各種挑戰和威脅,特別是中國,但政府仍保持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台灣公民社會扮演的角色是其中的關鍵,持續監督政府並不斷強調需要改善的地方。」

台灣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刑法》中誹謗罪仍令人擔憂。《集會遊行法》需要政府批准才能舉行抗議活動,並依舊禁止團體在行政院、各級法院和外國使館等特定區域附近舉行任何活動。

在台灣,結社自由權仍面臨阻礙。根據《人民團體法》,成立團體的發起人人數規範較高,為30人。

而由於行政法規和官僚主義,外國人在註冊和營運組織上也面臨挑戰。

政府也可以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護區域內逃離迫害的人權捍衛者,讓台灣成為避難所。第一步便是優先制定一套保護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法律,而這也是國家人權行動計畫的一環。

由全球公民社會聯盟CIVICUS領導的研究聯盟CIVICUS Monitor全年追蹤198個國家的公民空間狀況。其分析和評級收錄在週三發布的《2024年受威脅的公民力量報告(People Power Under Attack 2024)》。CIVICUS Monitor根據公民社會團體收集到公民空間事件資料來決定各國評級。

事件可能包括抗議、審查制度、逮捕人權捍衛者、騷擾等。每個國家的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公民空間越開放。

班奈狄克指出:「雖然台灣在公民空間有所進展,但仍應該採取措施,確保國內所有言論、和平集會和結社的法律符合國際法和標準。政府應加速通過難民法,確保抵達台灣的人權捍衛者和其他受迫害者獲得充分保護。」

編按:
CIVICUS Monitor是一項研究工具,提供198個國家和地區公民社會和公民自由狀況的量化和質性資料。資料透過與逾20個公民社會研究夥伴合作產生,並納入若干獨立人權評估資料。資料提供公民空間評級基礎,國家評級分別為「封閉」、「壓抑」、「受阻」、「狹窄」和「開放」。

—–

CIVICUS Monitor:2024年,亞太地區各國政府鎮壓抗議活動並將人權捍衛者定罪

CIVICUS Monitor在週三發布的新報告中表示,亞太地區主要的公民空間侵害是鎮壓抗議活動和將人權捍衛者定罪。

《2024年受威脅的公民力量報告(People Power Under Attack 2024)》評估了198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空間狀況,研究公民行使集會、結社和言論自由的情況。在亞太地區,CIVICUS Monitor研究員發現大多數國家的公民空間受到嚴重限制。
在亞洲,七個國家及地區:阿富汗、中國、香港、寮國、越南、緬甸和北韓被評為「封閉」。九個國家被評為「壓抑」,而六個國家則屬於「受限」類別。韓國和東帝汶的公民空間被評為「狹窄」,而日本和台灣則是亞洲地區僅有的兩個被評為「開放」的國家。在太平洋地區,公民空間狀況較為正向,共有七個國家被評為「開放」。五個被評為「狹窄」,而諾魯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則維持在「受限」類別。

共有四個國家出現評級變化。孟加拉因為大規模抗議導致總理哈希娜政府下台後,臨時政府採取措施解決公民空間問題,也因此獲升級為「壓抑」。日本也獲升級為「開放」,因為公民社會團體能夠不受阻礙地進行工作,而和平集會權也普遍受到尊重和保護。斐濟也獲得升級,反映自2022年十二月政權更迭以來的進展,包括廢除了自2010年以來用於壓抑媒體的限制性媒體法。

另一方面,蒙古則被降級為「受阻」,因為人權捍衛者面臨報復;記者因其工作而受到毫無根據的指控;而和平抗議者則被定罪。

CIVICUS Monitor亞太地區研究員班奈狄克(Josef Benedict)表示:「儘管孟加拉、日本和斐濟等國家的情況有所改善,但今年亞太地區公民空間的整體狀況仍然黯淡。區域內大多數人生活在公民空間『封閉』或『壓抑』的國家,言論、組織或動員自由每天都受到攻擊。威權國家正嘗試鞏固其統治,因此迫切需要支持這些國家的行動者和公民社會,以反抗這些專制政權。」

CIVICUS Monitor根據全年從各國公民社會行動者、區域研究團隊、國際人權指數和組織內部專家收集到的資料,對各國的公民空間狀況進行評級。再結合上述四個不同來源的資料,將各國評級為「開放」、「狹窄」、「受阻」、「壓抑」或「封閉」。

過去一年,亞太地區最普遍的公民自由侵害為拘留抗議者。行動者為各種議題走上街頭,包括要求民主改革、勞權、環境正義,以及呼籲結束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的人權侵害。在許多案例中,保安部隊過度使用武力,導致人員受傷甚至非法殺戮。

有相關紀錄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政府於選舉期間鎮壓反對派。在孟加拉,2024年七月,學生領導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遭到殘酷鎮壓,數百人遭到拘留,最終導致哈希娜政權的下台。在斯里蘭卡,警方鎮壓反對派、學生和泰米爾人的抗議活動;而在印度,動員抗議的農民則面臨過度武力。在印尼,保安部隊鎮壓巴布亞地區的多起抗議活動,侵害情況嚴重。澳洲各地因為環境議題和結束加薩戰爭而動員的抗議者則遭到拘留。

班奈狄克指出:「這些行為公然侵害國際人權法和國際標準所保障的和平集會權。」

區域內記錄到的另一項嚴重侵害是拘留和起訴人權捍衛者。主要加害者包括中國、香港、緬甸、越南、柬埔寨、泰國和印度。許多人被依誹謗,以及國家安全、反恐或公共秩序法相關的不實指控遭到定罪。此外,各國合作針對境外人權捍衛者的跨國鎮壓也在加劇。

審查制度也是區域內的一大關鍵問題,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採用全世界最複雜的審查制度。其他記錄到的審查制度國家包括北韓、緬甸、巴基斯坦和印度。過去一年來,當局利用權力封鎖電視廣播和新聞入口網站、限制使用社群媒體應用程式、暫停行動網路服務,以及針對記者和新聞媒體等方式,限制獲取批評國家的資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在選前加強其審查制度。在太平洋地區,諾魯和所羅門群島有審查制度問題。

班奈狄克補充:「區域內各國政府一年來試圖利用一系列壓抑性法律,以莫須有罪名拘留並起訴人權捍衛者。有些國家也普遍實行審查制度,抑制批評聲音並封鎖關鍵資訊流動。國際社會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保護基本自由並提供遭拘留行動者支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