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共同發起「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我們在2024年下半年,邀請北市高中職學生擔任志工,實地考察11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分析學生所回饋的資料,並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一、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視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名單,是否有虛報或誤報之情形。
二、學校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1]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三、北市教育局應直接發展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四、北市教育局應協助學校相關人員取得相關資源與知能,並提供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廁所經費,以提升性別友善廁所品質。
五、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討改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
前言
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2],全市73所高中職裡,共45校設有性別友善廁所(佔61.6%);教育局局長受訪時更表示,政策目標是希望三年內北市學校「一校一間」性別友善廁所。然而,性別友善廁所真的發揮了「友善性別」的功能,讓學生不再因性別感到焦慮、而不敢在學校上廁所嗎?
長期關注校園性別平等友善環境的民間組織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共同發起「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於2024年下半年,邀請正在就讀北市高中職的學生擔任志工,實地考察了11所學校裡、共30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們將學生回饋的資料進行分析,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希望台北市教育局的「一校一間」性別友善廁所目標,可以真正落實「性別友善」目標,而不僅淪於形式上數量的增加。
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廁所現況問題分析
首先,我們發現在這11所學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裡:
一、高達86.7%(26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加上掛牌,同時標示為性別友善廁所。
二、僅有13.3%(4間)的性別友善廁所,是有符合性別友善標準的「集中型」,即在一間性別友善廁所裡,有不同類型便器如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小便斗的廁間。
三、11所學校中,有3所學校出現性別友善廁所虛報情況,也就是在教育局官方資料中標示該校已有設置,但實地調查卻發現性別友善廁所並未存在於該校校園裡。
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
一、將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難達性別友善目標
以無障礙廁所掛牌作為性別友善廁所的替代方案,雖在執行上提供了快速可行的方式,但也衍生出一些問題。首先,無障礙廁所的設計原本是針對行動不便者、輪椅使用者及其他需要協助的群體,若作為性別友善廁所,使用頻率可能大幅增加,導致身心障礙學生難以及時獲得所需設施。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就表示,許多學校的無障礙廁所本來就偏少,尤其是在較老舊的建築物裡,無障礙設施的數量本來就不足,而身心障礙者如廁時間較長,若使用時間集中在短短下課時間,可能會造成障礙者在需要時找不到可用的廁所,進一步加劇障礙學生的困境。汪育儒認為,身心障礙者與性別多元族群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因此也呼應本次記者會的訴求,學校在設置時採集中型廁所更為適合。
其次,在學生志工訪談校內同學的資料中,可發現在既有的無障礙廁所加上性別友善廁所標誌這種作法下,學生多不知道校內有性別友善廁所,當被提醒後,學生反應也多是驚訝,並認為該廁所是無障礙廁所。
回頭檢視北市各校所遵循的《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其中第七條規定:「本府機關新建及改建廁所應參考『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鼓勵設置示範性不分性別廁所。」該條文要求學校應參考三份來自不同單位、內容頗為複雜的手冊、原則與研究,對有心想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來說,進行了解與規劃的門檻相當高,會讓學校無所適從。建議台北市直接參考這三份資料,重新整理成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將無障礙廁所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可能被視為推動政策的權宜之計,但僅僅是在數字層面達成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標,並非真正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長期解決方案。回到高中職校園的真實日常,學生大多都是在有限的下課時間內上廁所,也因此,學校廁所大多屬於「集中型」的設計,新建或改建「集中型」的性別友善廁所,勢必會比無障礙廁所掛牌式的性別友善廁所,來得更有使用效益。建議教育局在政策推動與目標設定上,不應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這反而可能讓缺乏改建或新建廁所經費的學校,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掛牌的方式來處理。
二、「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品質參差不齊
本次調查中的4間「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位在4所不同的學校內。根據學生志工收集到的資料,可發現這4間在安全性、隱私性與便利性等面向上,有所不同:
- 廁所所在位置:有3間設置在學生活動範圍,因此學生能知曉廁所存在,也會使用;唯有1間設置在學生較少活動的區域,因此學生多表示不清楚該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
- 防偷拍措施:首先是廁間門板縫隙部分,根據《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第十條第二項:「廁間採防偷拍、偷窺設施設計,廁間門與隔間板上、下方間隙不得大於三公分,以保障使用時的隱私。」然而,僅有2間符合「隔間板下方間隙小於三公分」的規範,保障使用者的隱私。防偷拍設計(如視線遮蔽裝置或隱私膠條)部分,也僅有1間在裡面的部分廁間裡設置了防偷拍設計,其餘3間皆未安裝任何防偷拍設計。反針孔巡檢部分,教育局規定各校每月至少一次的反針孔巡檢,也只有2間達到此要求。
- 設備與設計配置:4間廁所之間的差異相當明顯。有1間廁所裡有部分便器(小便斗)沒有規劃隔間,在規劃上不盡理想。另外,《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第十一條規定每個廁間都應設扶手、掛勾或置物架、直接照明,4間廁所的符合狀況也有明顯落差。
廁所的設置除了性別友善之外,隱私、安全、便利等考量與規劃也相當重要,特別是校園是學生每天生活的重要場域,也因此北市在廁間門板縫隙、反針孔巡檢、照明、扶手、掛勾或置物架都有針對新建或改建之廁所的相關規定。而防偷拍設計與每個便器都有完整隔間也會讓性別友善廁所在使用上,能更符合使用者對安全與隱私的重視。
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就表示,自己的學校廁所過於老舊,隔板很低,長得高的同學甚至踮腳就可以把手伸到隔壁,讓使用廁所時感到不安。由於如廁安全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台北市林亮君議員特別承諾會在議會中要求各級學校與社政單位加強稽查。
透過這次的實地考察,我們建議教育局應思考除了要求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外,在廁所的規劃與設置品質上,應給予學校相關人員資源上的協助,並提供給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性別友善廁所之經費,讓其能有足夠的資源與知能具體落實台北市對校園廁所的期待。不然,設置了性別友善廁所,但未謹慎考量如廁時的隱私、安全與便利性,不僅未能達到政策上的效果,也可能讓校園師生產生不愉快的使用經驗。此外,教育局應重新檢視有設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學校名單,是否有誤報或品質標準有問題的狀況。
三、相關教育宣導及給予跨性別學生的支持不足
從填答資料中,我們看見多位跨性別高中生的現身出櫃,他們對於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表示歡迎,但同時也表達憂心,除了使用無障礙廁所掛牌的性別友善廁所,會擔心搶佔身心障礙同學的資源之外,也發現性別友善廁所的標示還是只有「男」、「女」,沒有看見跨性別,感覺自己被排除。
同時,也有學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是無障礙廁所掛牌,廁所獨立、面積大、隱蔽性夠,此特點反而成為同儕間開性玩笑的素材,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被如此惡意曲解感到錯愕;我們也在單一性別學校的填答資料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於在該校設置不分性別廁所的困惑,這些問題都反映在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的同時,如何在校內持續針對此措施進行師生的教育宣導計畫,仍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硬體的設置仍需要搭配相關的教育宣導,才能讓校園師生理解這項性別友善措施的意義。對此,教育局應重新檢視2006年至今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該計畫內容是否能提供學校足夠資源,讓其持續在校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宣導與推廣。
校園性別友善廁所政策建議
基於以上的發現,我們建議:
一、本計畫發現有不只一所學校出現性別友善廁所虛報情況,北市教育局應善盡督導之責,確保學校所稱之性別友善廁所確實存在且品質符合標準。
二、本計畫發現「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類型比例過高,然此類型不應成為政策的 KPI 目標。學校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也就是『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所指的多間式與複合式)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三、作為重要施政方針的《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其第七條會讓學校無所適從。北市教育局應直接發展一份清楚易懂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指引,供學校參考。
四、「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的規劃、標準與品質參差不齊,北市教育局應思考除了要求學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之外,在廁所的規劃與設置品質上,應協助學校相關人員具備足夠的資源與知能,並提供給各校足夠的新建或改建性別友善廁所之經費,以落實台北市對校園廁所的期待。
五、北市教育局應重新檢視2016年至今的「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該計畫內容是否能提供學校足夠資源,讓其持續在校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的宣導與推廣。
今日林亮君議員出席記者會表示,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除了校園還包括公家單位,因此應該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原則,而且應該要有統一的標誌與標章,台北市轄下各單位才能有所依循。林議員舉新北市為例,新北市就有「All gender」的統一標章,從外觀就應該能夠看出裡面的設施,照顧到不只是性別,還有其他需求的使用者。北市廁所過於老舊、隔板太低、隱私不足等困境,林議員建議北市府要排出優先順序給出資源來逐步改善,讓所有人都能安心如廁。
後記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劉家豪特別讚揚本計畫中學生展現的主體意識與健全人格,肯定多年來推動的素養導向教學有了成果,此份報告展現出未來世代對友善環境、也就是一個更美好世界的理解與期盼,期許教育單位可以認真回應,展現屬於大人的素養,與新世代共同建立更開放、更能夠尊重彼此的價值觀。這樣的軟實力,在現今多變多元的社會中,將會是未來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附件:「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參考示意圖
本文中所稱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是指在一間不限性別使用的廁所裡設有多個廁間,廁間內分設小便斗、坐式馬桶 、蹲式馬桶等不同類型便器。若以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辦公室於2018年12月編製的「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來說,是指該份設置參考原則第5頁的多間式與複合式。
以下三張圖中,前兩張為我們所畫的參考示意圖,第三張則是「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的第5頁,本文的集中型是指其中的多間式或複合式。
註解
*[1] 本文中所稱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是指在一間不限性別使用的廁所裡設有多個廁間,廁間內分設小便斗、坐式馬桶、蹲式馬桶等不同類型便器。若以台北市政府性別平等辦公室於2018年12月編製的「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來說,是指該份設置參考原則第5頁的多間式與複合式。在本文最後也有附上示意圖,可供參考。
*[2] 此為截至2024年6月的官方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