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北市11所高中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 多數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

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目標「1校1間性別友善廁所」,然而廁所設置與使用狀況是否真的達到性別友善?對此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性別團體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卓暐凱、馮于倢、李嘉瑩在去年(2024)下半年進行「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實地考察,由學生訪員調查11校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使用狀況,今天(2/7)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狀況,發現其中3所學校性別友善廁所形同虛設,多數性別友善廁所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便宜行事」,恐排擠障礙者族群使用。

性別團體呼籲台北市教育局及相關單位,「無障礙廁所加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不應成為政策的 KPI 目標,新建與改建性別友善廁所應以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為主,建請北市教育局設定政策目標時,應避免單純追求性別友善廁所的增設速度,否則經費不足的學校可能被迫採用無障礙廁所加掛牌性別友善廁所,違背政策本意。

為「衝量」大量將無障礙廁所改掛牌做性別友善廁所?

性別團體查詢到去年6月止,台北市73所高中職中只有45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還有4成尚未設置。兒少代表及性別團體去年(2024)下半年進行實地考察公告設置性別友善廁所45校中的其中11校,發現有3校的性別友善廁所虛設,學生實地調查後發現該空間無法進入或看起來根本不是性別友善廁所。

而學生訪員在8校中、共30間性別友善廁所調查,高達26間是無障礙廁所改掛牌作為性別友善廁所 只有4間是真正改建或新建為「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

根據考察結果來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表示,性別團體認為不同便器、多間隔間的「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可同時讓多位不同族群使用,也較符合校園場域使用,能夠讓學生在下課十分鐘期間因應大量人潮使用;無障礙廁所本無性別之分,多規劃為單一隔間、同時有一個以上的便器,若在校園場域中改做為性別友善廁所,難達性別友善的目標,更會排擠到障礙者使用權益。

關於無障礙廁所改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恐產生互相排擠效應,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副主任汪育儒表示,無障礙廁所本身就有「數量少」的問題,由於早期建物規定每一幢只要有一處無障礙廁所即可,後來新建建築法規新增到每三層樓要設置一處無障礙廁所,但是數量上仍比一般廁所少,再加上身心障礙學生身體不便、如廁需求時間較長,所有學生得在下課十分鐘上廁所,若把多元性別需求跟身心障礙如廁需求放在數量有限的無障礙廁所上,恐會互相排擠用廁時間。

汪育儒認為,推動公共場所設置親子廁所時,其法規《公共場所親子廁所盥洗室設置辦法》明定親子廁所不能跟無障礙廁所一起設置,表示不同族群的如廁需求都應兼顧,不可以把所有需求都放在同間廁所上設置,因此性別友善廁所應該要獨立規劃,而不是用掛牌方式便宜行事,導致各族群間的使用權益互相排擠。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

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 教育宣導不足被訕笑?

韓宜臻提到,本次調查及受訪發現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方面,有設置品質不一、安全隱私等問題,例如地點偏僻、門板間隙過大、沒有設置防偷拍裝置、小便斗外露、未完全隔間等狀況。

就讀數位實驗高中一年級、發起本計畫之一的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表示,廁所作為學生長時間在校每天都會使用到的空間,經常被忽視安全、隱私或者不同使用者之間的需求。他以自校為例,有些廁所位在老舊建築裡,隔板很矮,高的人或墊高腳尖就能伸手到隔壁間,本調查發現各校沒有完善的防偷拍設備,也少有例行的定期檢測,讓很多學生擔心發生偷拍事件,對上廁所容易感到不安,這也是很多學校結構性的問題。

馮于倢說,即便學校有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但根據學生訪談,許多學生不知道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甚至學生們容易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誤解,因種種的不理解而經常開起與「性」相關的玩笑,可能會使想要使用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感到卻步,或不確定能否安全使用;另外,也有學生在本次訪談中疑惑單一性別的學校為何要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顯見跨性別者等不同族群或不同需求的學生沒有被看見,反映出學校設置及推動相關環境時,缺乏相應教育與配套宣導,使得政策制定實行後卻無法達成預期的成效。

他希望本調查結果可以讓教育局及相關單位更重視,致力於讓所有學生在更安全、多元及尊重隱私的地方學習成長。

性別團體共同向台北市教育局建議,首先性別友善廁所硬體設備上,對於填報有性別友善廁所但實際上虛設的學校,北市教育局應善盡督導責任。關於無障礙廁所改掛牌性別友善廁所比例太高,除了讓性別友善廁所數量「衝量」以外,對於性別友善政策目標沒有太大的幫助,建議性別友善廁所建置未來應該以集中型設置為主,且設計細節應投注足夠資源與經費提升品質。

而在性別友善廁所的教育宣導方面,台北市教育局雖從2016年實施「台北市立學校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建置試辦實施計畫」,然而至今仍有許多學生不了解設置友善廁所意義,性別團體建議教育局重新檢討改進推廣計畫,協助學校投入資源宣導,幫助學生理解友善廁所的意義。

集中型性別友善廁所外部標示。圖片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未有性別友善廁所統一原則 到處都標示不一

根據《臺北市政府新建及改建廁所設置原則》規定,公立學校自2020年起新建校舍,其中須設立1間性別友善廁所,又台北市教育局為加速性別友善廁所普遍程度,2022年起要求未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的公立學校,若通過整修廁所工程經費申請,就應配合建立1間性別友善廁所。

然而《設置原則》第七條規定:「本府機關新建及改建廁所應參考『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臺北市性別平等辦公室『臺北市政府所轄機關構之廁所涉及不分性別設計之設置參考原則』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性別友善廁所設計手冊之研究』,鼓勵設置示範性不分性別廁所。」性別團體發現該條文要求學校應參考三份來自不同單位、內容頗為複雜的手冊、原則與研究,未能有統一的設置原則。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表示,性別友善廁所的配置設施及基本原則應建立,才能使得台北市府各局處轄下單位,例如各級學校、社福機構等,才有準則可遵循,因此他在台北市議會前會期提案,針對性別友善廁所要有統一標示與標章,使得廣泛的單位得以配合,例如教育局、建管處、環保局、社會局等,在 設置廁所相關建築法規等都能有統一的規定。

至今除了校園以外的公廁也會遇到,仍有不少男、女二元性別圖示的刻板印象用以標示友善廁所為男女共用,顯示中央跟地方對於性別友善廁所設置標示及設備都沒有一定標準跟原則。林亮君說借鏡新北市政府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標章 All Gender」,輔已多種使用便器圖示例如蹲式馬桶、坐式馬桶、 小便斗、尿布檯及無障礙廁所等圖示,讓大家清楚了解不分身體狀況都可以使用的性別友善廁所。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副理事長劉家豪則提到,這次由學生發動參與的性別友善廁所實地考察報告非常讓人驚艷,學生的參與展現了推動多年的素養導向學習成果。期待教育單位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展現自己的性別素養來面對及回應本次學生的提問。作為師長的大人們也應深思如何能展現出值得孩子學習的性別素養。

就讀數位實驗高中一年級、發起本計畫之一的前台北市兒少代表馮于倢

無障礙廁所掛牌加標誌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圖片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