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
居家托育登記制上路十周年
保母調薪慢又少,新人進不來;管理缺乏退場機制,地雷保母出不去
呼籲政府建立「調薪機制+違規記點退場機制」
招募專業人才,穩定托育品質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拿出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排行,前十名國家中,以保母作為主要托育服務措施的國家有:丹麥、愛爾蘭、瑞典、台灣、挪威,愛爾蘭這幾年在排行中竄起,起因於國家提供好的法規、土地等,吸引高科技設廠與就業者。
為了支持家庭雙薪育兒,愛爾蘭更向丹麥取經,發布「國家保母托育行動計畫2021-2028年」建置完善的托育服務。他提醒,台灣同為高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但居家托育卻面臨家長不信任、工作者低薪的問題。他呼籲,政府應提升居家托育制度,替保母調薪、讓違規累犯保母退場,期待國家利用資源,回應社會對於居家托育服務的需求,而不是只發錢了事。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直指,保母不只低薪,更有調薪慢、加薪少的問題,中央未規範托育費用調整的「頻率」及「公式」,盤點縣市狀況,近6年來,3成縣市調薪2次、6成縣市調1次;調薪幅最高2000元、8成縣市只調1,000元或千元以下。調薪亂象如:新竹市直接參採其他縣市最小的調幅比例;嘉義縣僅考量家庭可支配所得,4年來調漲100元;屏東縣考量物價、家庭可支配所得皆提高,可調費,但又決議不調。
對此,他呼籲衛福部,應明確規範托育費用調整頻率與公式的行政規則,公式更應納入保母薪資合理性、自營作業者需承擔部分成本等因素。且應即刻要求各縣市在不超過家庭可支配所得4%的前提下,調整托育費用,還給保母合理的薪資待遇。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組長李庭欣說明,居家托育管理制度上路十年,卻無法有效管理「大錯不犯,但違規累犯」的保母,例如:保母於托育期間外出購物、讓嬰兒趴睡、提供不安全的睡眠空間等,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僅能要求保母限期改善,改善後不會留下違規紀錄,但恐危及幼兒安全。再者「少數違規累犯保母」跟「多數認真負責的保母」同樣可托育,缺乏鑑別度,對敬業的保母相當不公平。
對此,他呼籲政府參考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設立「違規計點退場機制」違規行為依風險程度記1至3點,累積達一定點數,地方政府有權禁止新收托,並公告給家長,若保母於一段時間內,兩度禁止新收托,則廢止登記證,予以退場。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提及,國際勞工組織《有家庭責任之勞工公約》強調勞工的家庭責任不該成為工作阻礙,國家應發展兒童照顧服務支持勞工就業,居家保母的收托時間與服務彈性靈活,正是政府支持多代女性就業的重要基礎建設。據托盟調查,全台各縣市全職保母月收入介於26,000元至38,000元,近九成縣市保母的收入不足以養家,低薪之外,更缺乏統一的托育費用調整機制,導致保母加薪少、頻率慢,縣市落差明顯。
他說明,近期世界尊嚴勞動日,分別強調薪資正義、促進加薪,2024年上路的《最低工資法》重要精神之一也為「調整機制明確化」,對此,他呼籲,政府應建立合理的托育費用調整機制,明定調整頻率與計算方式,確保保母勞動尊嚴,讓托育成為具價值與尊嚴的職業選擇,吸引人才投入。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分享,當家長看到兒虐新聞後,往往憂心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保母,他相信家長都會贊成「違規記點退場機制」,提升托育安全,安心送托。再來,家長同樣也會支持建立合理的保母薪資標準及調薪機制,免去擔心給太多給太少,甚至會影響保母與家長的關係。他相信,托育制度建置完善,保母薪資合理,保母會更願意工作。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楊秀彥分享,他很佩服非常多優質的托育人員撐起廣大的育兒家庭,他曾是第一線的幼托工作者,但不敢從事居家托育工作,非典型的自營作業模式,有較大的自由度,卻要承擔更多責任與風險,更要具備無縫接軌收托的本事,否則空窗期將對家庭經濟造成重大衝擊,甚至有做越久賺越少的窘境,造成專業人才流失嚴重。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組織,他期待政府建置完善的管理機制,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訪視輔導以陪伴、支持為首,進行合理的管理督導規劃,大家共同將權利與義務共存,創造多贏、永續發展的居家托育服務。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分析,以前的孩子四、五歲才送托,以至於幼教制度較早建立;近年來,幼兒送托的年齡快速下降,年幼孩子越需要密集照顧,托育人員跟家長也需密集溝通,維持互信合作,收入足夠是穩定專業托育人力的關鍵。但很可惜,對照公共化幼兒園老師有全國一致的給薪與調薪規範,但照顧年齡更小的保母,收入不但沒有一致性規範,連調整機制都一國多制。
對此,他呼籲衛福部應積極做保母的後盾,建立全國保母費用調整一致的做法。再者,他強調,居家保母照顧的孩子絕大多數未滿3歲,有必要設立「違規計點退場機制」將屢犯不改、恐釀大錯者退場,目前列出的違規樣態最基礎且不能妥協,他希望保母的專業被看見、被家長信任,支持家長安心送托,才能達到總統設定3歲以下送托率達36%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