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美國三哩島核災46週年 ─三哩島為微軟供電?科技業不應無視氣候責任與歷史教訓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今日是三哩島核災46週年紀念日。

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因為人為操作疏失、故障與設計瑕疵問題發生爐心熔毀事件,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商業核子事故,根據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INES),三哩島事件屬於第5級「具有重大影響的意外事故」,受到輻射污染影響人數達兩百萬人。廠內發生爐心部分熔燬的2號機是當年最新的核電技術,1978年12月30日開始商轉,2號機在核災發生後隨即關閉,1號機在事故發生6年後重啟,並獲得核管會許可,原擬運轉至2034年,不過,該機組卻提早在2019 年關閉。

2024年9月,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宣布,已與微軟簽署購電協議,將重啟三哩島核電廠,為微軟的人工智慧中心供電。簽署購電協議一事由微軟和由財閥所經營的媒體炒作地沸沸揚揚,成了「核電復興」的一項證明。然而對於熟知三哩島核電廠歷史者,此一消息不僅是公關宣傳,更表明科技業無視核災對當地社區的傷害與歷史教訓,甚者這類案例更會對阻止氣候變遷一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表面上看似當地即將迎來「核能復興」,核災的歷史似乎已成為過去。但事實上,三哩島核電廠除役的工程仍在進行中,目前2號機反應爐內仍有一小部分爐芯的碎片待取出,這些碎片有很高的放射性,需靠機器人與遠端控制設備來協助碎片移除工程,整體除役工程最新預估將會在2037年完成,這場核災的後續使得廢爐除役時程恐長達58年之久。

三哩島核電廠 2019年因不堪連年虧損而關閉

三哩島核電廠長久以來受財務問題所累。業者艾索倫電力公司(Exelon Corporation)早在2017年表示,該核電廠如果無法獲得賓州州政府的補貼,就難以在電力市場上競爭,必須面臨關閉。該公司遂為此遊說州政府和州議會,為爭取政府補貼5億美元,艾索倫電力公司(Exelon Corporation) 於2019年4月提出政府所要求的報告,以利審查。但報告顯示,不僅運轉核電廠要高昂經費,除役費用也成財務負擔。三哩島核電廠除役必須包括移除當年出事的2號機燃料棒,至少為期60年,比一般核電除役更久,耗資超過10 億美元。

艾索倫電力公司所提之事最終未能於州議會通過。原因在於,此項政府支出必然會使該州提高電價,嚴重影響當地僅存的製造業與家戶。由於政府資源有限,獨厚老舊核電廠會使政府無法浥注其它便宜、有效的電力選項。三哩島核電廠因不堪連年虧損,最終於2019年關閉。

重啟核電的盤算背後 仍是納稅人買單

2024年9月與微軟簽署購電協議的星座能源,是艾索倫電力公司於2022年分拆業務所設置的新事業體。星座能源自稱是美國最大「無碳能源」,為微軟資料中心的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程式提供電力的協議長達20年,該中心耗電量相當於80萬個家戶。三哩島核電廠1號機預計於2028年重啟。星座能源將更名核電廠為克蘭清潔能源中心(Crane Clean Energy Center),以紀念2024 年4月去世、曾擔任星座前母公司首席執行長的克蘭(Chris Crane)。

公司改組更名,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由於要求政府補貼未果,當年三哩島核電廠因財務困難而關閉,現今星座能源現今有何能力「轉虧為盈」?賓州核電監督組織三哩島警戒(Three Mile Island Alert)的 艾普斯坦(Eric Epstein) 明確指出,重啟三哩島1號機係指賓州納稅人得為此買單,由業者取得州政府補貼,再轉嫁成本給納稅人。

人工智慧和雲端運算導致大量能源消耗

但是微軟向星座能源購電之事並非特例。Facebook 與 Instagram 母公司Meta 於2024年11月提出,該公司將找個核電廠,並於附近興建一個專用於人工智慧的資料中心。不過,Meta並未透露屬意場廠址為何。亞馬遜於2024年上半年在位於三哩島附近約莫80英里處的薩斯奎哈納核電廠(Susquehanna nuclear power plant )附近購入一個新的資料中心。亞馬遜要求該核電廠直接為該資料中心供電。

然而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率先反對這項提案。該委員認為,區域電網業者PJM互聯電網 (PJM Interconnection) 無法證明薩斯奎哈納核電廠與亞馬遜所達成變更輸電協議的必要性。該委員會主張,「美國正處於能源轉型的新階段,該階段的特點是能源需求飆升」,人工智慧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此一問題,此事所衍生「共置負載配置」(co-located load configuration )對於「電力可靠性和國家安全」皆為一大倒退。

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的顧慮其來有自。由於矽谷巨頭大力推展人工智慧和雲端運算的應用,此事一再推升全球的電力需求。國際能源總署在2024年的研究直言,目前全球有11,000 個資料中心。該等資料中心所耗的電力到2027年將達到100萬GWh,就是約當於日本現今的全國用電量。

美國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表示,僅在美國此類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從 2022 年的 17 GW 上升到 2030 年的 35 GW。美國資料中心電力需求約佔全球市場的40%。AMD 技術長帕珀馬斯特 (Mark Papermaster) 則直言,若人工智慧的電力需求依這種速度飆升,到2050年必然會消耗掉世界上所有的能源。

矽谷新創公司 Perceive 執行長特格 (Steve Teig) 則警告,過去百年一直是創新驅動效率,而我們現今處於一個反效率的時代。人工智慧必須依賴高耗電的圖形處理器(GPU),以上電力需求的成長在在顯示,未來全球將難以無限量提供電力來運作這些晶片。

矽谷科技巨頭  如何承擔氣候與環境責任?

核電業者與科技巨頭,從未誠實告知各界,運作人工智慧的資料中心,不僅需要政府補貼,更會危及電力可靠性。現今資通訊巨頭若非謊稱核電是「無碳綠色能源」,就是信口雌黃,標榜自身可以達成「碳中和」。產業龍頭不檢討自身為用電上升的禍首,甚至等同於是導致未來氣候崩壞的主因。

近20年來核工業持續推銷核電,在阻止氣候危機的競賽下,核電被視為化石燃料代替品。不過,相較於再生能源,核電並不具備成本競爭力。美國能源資訊署於《2023年年度能源展望》推估,未來再生能源的佈署和裝置容量的成長,會持續超越核電。《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清楚指陳,非水力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投資總額,在2023年達到創紀錄的6,230億美元,是已有記錄的全球核電廠建設投資決策的27倍。

太陽能與風能合計新增裝置容量達460GW,而核電裝置容量則下降1GW。全球風能與太陽能設施的發電量比核電廠高出50%。在全球公用設施規模的新增儲存裝置容量,從2022年剛超過10GW,躍升至2023年的超過25 GW,此事彰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所顯現的躍進趨勢。

於此三哩島核災46週年紀念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呼籲各界唯有本於事實,方能走向理性的公共政策辯論。在討論科技巨頭與核工業達成交易之時,應嚴肅面對核工業發展高度依賴政府補貼,以及科技巨頭隱瞞自身加速氣候崩壞之行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將於4月25日至5月4日舉辦「第二屆氣候臨界影展」,影展邀請由美國導演海蒂·杭特納(Heidi Hutner)2023年拍攝製作的紀錄片《三哩島的母親》於台灣首映,《三哩島的母親》紀錄了居住於三哩島核電廠旁4名母親當年的親身經歷,並探討核災對於社區的影響與後果,影片中第一手的居民訪談以及歷史影像極為珍貴,氣候臨界影展將於4月25日至5月4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院舉辦,開放觀眾免費入場。

紀錄片簡介《三哩島的母親》

Radioactive: The Women of Three Mile Island|Heidi Hutner|2023| USA|77 min|

《三哩島的母親》本調查紀錄片從居住於三哩島核電廠附近的4名母親的親身經歷,並探討爐心部分熔毀事故及其後果。當地民眾的受害,幾乎不為人知。片中4名母親原為家庭主婦,原先對核工業與美國政府的共生關係,一無所知。在三哩島事故後,遂成為無助的核災受害者。不過,為了孩子、家人、社區鄰居,決定挺身而出,繼而成為堅定的自救會運動者。本片紀錄這4名女性的生命歷程的深刻轉變。

參展與獲獎紀錄

  • 榮獲紐約與電影共舞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獎
  • 榮獲紐約 First Frame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紀錄片獎
  • 榮獲國際鈾電影節最佳調查紀錄片獎

導演介紹

Heidi Hutner 海蒂‧杭特納

是知名的編劇和製片,現職為美國石溪大學環境人文和生態女性主義的教授。《三哩島的母親》是她首部執導的電影。

預告片連結:https://youtu.be/Is3jlNhicFY?feature=shared

氣候臨界影展資訊:https://gcaa.org.tw/1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