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新聞稿】地方議會亂象不比國會少 選前公督盟與高督盟開課,推動汰換不適任議員

文/全國議會監督聯盟

隨著全台各地公民參與罷免立委的行動,顯示在地公民關心政治的意識逐漸覺醒,然而不論是中央民代(立委)或地方民代(議員)都需要公民的監督,讓民代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過去台灣在民主治理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和地方議會是黑金盤踞相當嚴重的地方,113年立法院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三讀通過,針對資源的分配見仁見智,而長期關心地方的全國議會監督聯盟(全督盟),承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推動國會透明化的精神,持續推動地方議會透明化,並在113年12月初公布第5次全國議會透明調查結果。為此全督盟就「透明議會」的理念,認為地方財源增加的同時,地方的財政紀律理應更加透明,讓公民可以監督、課責,避免更多經費到地方卻淪為綁樁、蓋蚊子館的用途。

面對2026年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加上中央民代(立委)罷免潮的借鏡後,為確保未來選出適任的地方民代(議員),仍需仰賴選民平時關心地方議會、監督議員的表現,避免讓貪汙、選舉舞弊、關說等不良人選蒙混過關進入議會否則將來付出的社會成本難以計數。公督盟張宏林執行長提到,「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認為政治很黑暗,不要碰政治?但事實上,在意的人決定自己的命運(立法),不在意的人(政治)就是把命運交給別人!公督盟經常呼籲立委要自律,但其實人性要做到自律很困難,所以才需要像公督盟或高督盟等公民團體擔任他律的角色。公督盟深信在民主治理的過程中,人民越監督,台灣越民主!

為此,全督盟率先在高雄開課傳授監督地方議會經驗邀請公督盟南下分享「從監督國會到監督議會」,帶公民朋友了解監督地方議會為何如此重要?列舉出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法案」,以及一分一毫與人民納稅的辛苦錢相關的「預算」,說明議員的職權影響人民的生活無所不在。再者,由高雄在地監督議會經驗豐富的高督盟分享「監督高雄市議會的經驗」,讓公民朋友了解監督議會的實戰技巧

本次課程引起在場民眾的共鳴,民眾反應最近關注的剴剴案,目前查找議會官方資料遇到的瓶頸,主要原因來自於地方議會的透明度尚未跟上立法院的腳步,導致在資料的研究分析時,出現了斷層的現象。公督盟政策部許晏婷專員則回應:「公督盟曾經促使內政部在2020年公布修正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第25條,讓地方議會的大會更透明使陽光開始照進地方議會,但經第5次全國議會透明調查後,發現各地議會的委員會透明度規範仍有所不足而難以落實地方民代向選民負責的精神。因此,公督盟預計今年再度拜會內政部部長,針對該法令的修正交換意見,加強議會透明度,促使議會議事透明這扇大門更加敞開。

避免政黨輪替導致民主斷層,公民參與法制化成為民主深化指標

公督盟複製推動國會透明的經驗,力推地方議會透明化而在公督盟長年協助監督地方議會的經驗中,發現多數地方議會在監督地方政府預算的能力嚴重不足,與其仰賴地方民代的把關,不如讓在地公民加入監督議會的行列,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讓有重大爭議的議題,在公民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上獲得解方

為此,由全督盟的成員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高督盟)舉辦制定《高雄市公民參與公共政策自治條例》論壇,與談人分享公民參與法制化的必要性、回顧現行草案由公民團體起草過程中的挑戰及其條文重點,體現民間團體從凝聚市民共識、爭取市府資源支持這路上的不容易,即使過程艱辛民間仍付出十年的努力,期望高雄市成為台灣史上首位完成公民參與立法的縣市,並將此模式推展至全台。

高督盟陳銘彬理事長指出,過去台北市的公民參與機制在市長更替後被廢止,這正是民間團體擔憂因地方選舉後,市府團隊的人事有所更動,成為公民參與機制的不穩定因素。因此,與其仰賴個別官員的善意,不如透過立法確保公民參與的穩定性,方能可長可久。高督盟任懷鳴執行長則提到,該草案雖未規定公民審議結果對市府有拘束力,但若市府的決定與公民審議結果相違背,市府則必須公開向市民說明清楚,否則下次選舉時,市民將用選票讓民代負起應有的政治責任。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赫琳教授則強調,公民參與未法制化,將在人治與法治之間擺盪,唯有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擴大公民參與的管道,才能避免公民不得不以體制外且非法的手段進行發聲。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林于凱理事長則表示,多數民代面對棘手的問題,因擔心得罪選民而選擇擱置維持現狀。此時,如果有民間協力取得多數民意,也能讓政府在符合民意的基礎上更有效率的運用經費,達到公私協力雙贏的局面。

全督盟再次強調「民主不只投票,而是投票後才是開始」,期待協助關心地方政治、地方議會的公民夥伴加入監督地方議會的行列,再搭配全督盟出版的「第一次監督議會就上手」工具書,透過這本工具書的引導,平時監督所選出來的議員及各地議會的運作,進而淘汰不適任的議員。全督盟期待把在地公民監督的力量串聯各地方縣市,朝向讓全台都有監督議會團體的願景持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