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 社運發電機

【聲明】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對大法官被提名人十五問

文/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

3月21日總統府公布以下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蔡秋明、蘇素娥、詹鎮榮、林麗瑩、蕭文生、陳慈陽、鄭純惠。

為審視被提名人的適任性與立法院同意權的行使過程,13個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呼籲立法院嚴謹審查,並針對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被提名人提問如下:

一、立法院應嚴謹審查被提名人「品德操守」、「憲政人權理念」、「學識與專業能力」

本聯盟強調,就被提名人是否適任大法官,立法院應回歸對其「品德操守」、「憲政人權理念」、「學識與專業能力」嚴謹審查。針對大法官人事同意權的行使,本聯盟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1. 立法院各黨團於收受被提名人資料後,應成立小組蒐集意見,並先以書面向被提名人提問或請求補充資料。同時,各黨團的書面提問應於提出時公開,以受各界檢視。
  2. 各黨團應盡速妥適安排審查及行使同意權的時程,避免不當的拖延。
  3. 「全院委員會」於召開審查會前,應先召開「公聽會」廣徵社會各界意見;且小組及欲向被提名人詢問的立委,皆應全程參與。
  4. 「全院委員會」應至少召開兩次審查會,被提名人對於第一次審查會之答覆有未足之處,應於第二次審查會予以補充。同時,委員會審查並非「背誦考試」,本聯盟呼籲立委於詢問憲政議題時,不應無意義地抽考特定法條或解釋字號的內容,而宜著重於釐清被提名人的理念及觀點。
  5. 同意權行使的精神,應是由各立委能獨立判斷被提名人的適任性,以達為國舉才的目的。因此,本聯盟呼籲於「院會」投票時,各黨應開放立委自由行使投票權,而不應以黨紀或其他方式約束立委。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次大法官同意權行使之時,三黨雖然都有對被提名人進行書面提問,但僅有民眾黨即時促成公開的討論;民進黨、國民黨的書面提問僅事後公開於立法院公報中,並無廣為週知,幾乎看不出對於審查過程造成有意義的影響。就此,我們呼籲各黨應以公開方式提問,以促成各界對於大法官被提名人的檢視及討論。

綜上,本聯盟呼籲立法院參考上述建議審慎行使同意權,既不倉促為之,亦不惡意杯葛,藉由人事審查程序,增進社會大眾對大法官職能之認識,並使各該人選之適任性得以廣受公評,方屬善盡其憲法職責之道。

本聯盟並嚴正譴責,基於蓄意之政治對抗,以偏頗、恣意的方式進行審查之行為,蓋此些舉措不僅可能導向實質架空司法權之憲政危機,更將連帶損及人民對於大法官及司法的信任。

二、敬請被提名人回覆公開提問,促進憲政議題的社會對話

被譽為「憲法的守護者」的大法官,必須透過與社會的持續溝通,才能免於閉門造車的危險,並引領司法進步。

為檢視被提名人的憲政人權理念、學識與專業,並促請其與社會大眾對話,本聯盟將以公開的提問方式,就大法官職權行使的重要憲法問題詢問被提名人,以作為審查的參考。

對大法官被提名人的共同提問(15問):

  • 就人權及憲政議題之關注
    1. 在未來八年的任期內,請問您認為最具指標性的(或您最關切的)憲政議題或基本人權保障議題是什麼?
    2. 請問有哪些憲政或人權議題,是您心中已有憲法確信之立場,但與當前穩定主流見解或法律秩序有一定距離,或屬於社會上尚存在多元分歧意見的議題?您如何看待憲法法庭之裁判與審理活動,之於社會價值的關係?對您來說,從事現職法律工作(包含學者、法官、檢察官等)和擔任大法官,對法律見解上的影響為何,需要多考慮哪些脈絡、因素(或沒有影響)?
  • 國際人權公約與憲法審查
    1. 2022年國際人權公約國際審查委員會結論性意見第16點指出:「……在既有或嗣後制定的法規與兩公約有所衝突的情形下,則必須進一步明確化兩公約的地位。審查委員會強調,兩公約作為聯合國最重要的兩部人權公約,應被優先考慮。」請問您認為已內國法化之國際人權公約,於我國法律體系之位階為何?國內法律倘與國際人權公約牴觸,反映於對該法律之憲法審查,其影響為何?國際人權公約之權利清單,之於我國基本權之類型、內容,有何關係?
    2.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7款規定,應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及生活維護與救助,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已完成內國法化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6號一般性意見第3點亦進一步指出:「…拒絕提供合理調整即構成歧視。」請問,您認為此一般性意見的內容,是否具備法律拘束力?於憲法審查上,您認為違反「合理調整原則」之法律或裁判,涉及哪些基本權侵害?應採取何種審查標準?
  • 公民投票及憲法審查
    1. 《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規定,就我國憲法之修正應經立法院及公民複決之程序。2022年舉辦之「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因未達通過門檻而未獲通過。請問,就現行之修憲程序及上述修憲複決案的實踐觀之,您認為現行之修憲程序及門檻是否適當?您如何評價其對台灣民主運作的影響?《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是否有違憲疑義?
    2.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公布後,若干反對同性婚姻之團體於107年1月向中選會提出公投案(同性婚姻是否以民法定義並加以保障),並於同年11月24日進行公民投票。對中選會公告公投案成立之行政處分,有同志以利害關係人之身分為原告,在投票前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並聲請停止執行公民投票程序。全案於109年5月29日經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300號判決駁回原告上訴後確定,其認為原告非利害關係人、無主觀公權利、無訴訟實施權、無保護規範理論之適用,並附帶指出:公民投票案即便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也僅係中選會有權不准其提案成立,依法由檢察官具訴訟實施權,原住民本身則無。請問,針對上述認為利害關係人縱其權利直接受侵害,亦不具備訴訟實施權之見解,您的看法為何?針對具有高度違憲可能之公民投票案,您認為《憲法訴訟法》第43條所定之暫時處分制度,能否及如何運用?
  • 國家保護義務及憲法審查
    1. 目前異性或同性共同生活伴侶之事實配偶關係,尚無明確法律保障。請問,就我國法制上對其未明文保障之現況,您認為涉及哪些基本權?是否違憲?
    2. 社會救助相關法律以防弊為優先考量,且設有不符貧困者經濟生活現實之虛擬收入、家庭總收入計算規定,導致我國貧窮人口遭到嚴重低估,雖有除外條件(539條款),許多民眾在生活陷於困難時仍無法申請社會救助。請問,就前述關於社會救助制度之問題,是否已侵害人民生存權及其他基本權利?應如何為憲法審查?
    3. 在涉及氣候及環境變遷的法律問題中,對於人民權益的侵害往往不是來自公權力的作為,而是國家的不作為或作為不足(如碳排放政策)。請問,您認為國家對於極端氣候情境下權利即將發生或正受侵害的脆弱群體,是否存在保護義務?您認為此些群體或利害關係人,是否具備訴訟權能,得以請求國家履行其保護義務?如制度上未提供適當之救濟方式,是否侵害人民訴訟權?
  • 性別認同與基本權保障
    1.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指出,以「性傾向」為分類標準所為之差別待遇,屬憲法第7條平等權規範之範圍,且應適用較為嚴格之審查標準。請問,您認為我國憲法是否保障人民之「性別認同」?受保障之基礎及程度為何?針對以「性別認同」為分類標準所為之差別待遇,您認為應採何種審查標準?您認為憲法保障人民之「性自主權」中,是否包含「性別自主決定權」?您對於「免術換證」(申請變更性別登記不以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為必要條件)之意見為何?如您贊成免術換證,您是否認為變更性別登記仍須其他條件(例如精神科醫師診斷證明)?抑或您支持「自由換證」?
  • 土地徵收與基本權保障
    1. 近年來,國家重大建設的土地開發,大量採取區段徵收(例如桃園航空城、臺北社子島開發案、捷運開發案、鐵路開發),造成人民居住權及財產權之侵害。請問,您認為單以「國家經濟發展」為由,是否足以構成國家發動徵收之公益目的?我國法制上所採行之「區段徵收」是否違憲?當涉及遷離居住於國有土地上居民之爭議時,您認為國家是否得純粹地立於私人地位主張其所有權,而不需考量公權力對於居民居住權等基本權之侵害?
    2. 請問您認為,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第1項所定應經原住民族或部落諮商同意之土地範圍,依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第12項前段規定,及我國歷來有關原住民族及原住民權利保障之解釋與裁判意旨,應如何解釋?以土地之公有、私有作為區分標準,排除原住民族或部落針對後者行使諮商同意權,是否違憲?
  • 監所人權保障
    1. 就我國目前受刑人因事實上受監禁而無法投票之狀態,您有何意見?
  • 國安課題之司法審查與審判制度建構
    1. 國際戰爭、地緣政治情勢動盪,我國近期也有諸多關於準戰爭/戰爭時司法系統如何因應、準備的討論。請問,在當前政治社會情境下,您會如何界定「危害國家安全(之虞)」?對於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理由而實施的各項管制作為,應如何進行司法審查?
    2. 政府近日公布將就軍事審判制度提出改革法案。過往包含釋字436號解釋,皆是改變軍事審判制度重要契機。請問,您對於軍事審判制度改革的意見為何?

【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刑事辯護律師協會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婦女新知基金會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