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14集|世新提高選修門檻 是促進新陳代謝還是影響受教權益?

文 / 莊旻璇

從113學年度開始,世新大學將選修課的開課人數從20人提高到30人,成為大學中開課門檻最高的學校。然而,校方未事先公告,許多師生開學後才被通知修課人數不足,被迫「拉人揪團」選課,引發許多學生不滿,組成「我們不要30門檻行動小組」前往教育部抗議。

校方強調,此舉是為了讓課程更具前瞻性、符合學生需求及業界期待,並促進課程的「新陳代謝」,優化教學品質。世新大學將開課門檻提高至30人有什麼爭議?為何學生強烈反彈?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高教工會執行秘書張志綸、世新大學新聞系同學陳承,一起來聊聊世新大學提高開課門檻,背後反映出的高教問題。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時代洪流中的身分漂泊

世新開課門檻提高 過程缺乏信任與溝通

世新大學原本的開課人數門檻為20人,近年逐步調升,自113學年開始提高至30人。陳承表示,查閱世新大學各項規定,皆無明文指出開課人數門檻,僅看到「由教務處每學期公告之」,但實際上是由教務處告知系辦、系辦再告知老師或學生,層層布達下,衍生出各種選課亂象,不僅收到停課資訊的時間點不一致,甚至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要停課,而受到影響的學生只能到處「揪團」選課。這並非只是溝通不良,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在向教務處詢問新規定的公布管道時,卻遭校方反問是否要做報導?顯現出校方跟學生之間缺乏信任,甚至教務處跟系辦的說法也有所出入,學生遲遲未得到正面回應。

張志綸提到,公立學校普遍開課門檻為5~10人,私立學校則大多落在10~15人,部分門檻較高的學校則設到20人,由此可見台灣公私立學校間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不小落差,此外,學校調整開課人數門檻,對於教師工作權、學生受教權有重大影響,程序上應有明文規定,且應有師生參與機制,然而在這次事件中,校方擅自提高開課門檻且未有明確公告,不免令人質疑是否濫權。

針對校方提高開課門檻,世新大學學生組成「我們不要30門檻行動小組」,連署調查校內學生的意見,包含是否應降低開課門檻、是否認為校方應透明公告等。陳承表示,在收到的1,066份問卷中,97%同意降低門檻,99%同意校方應公開資訊,此外,另一份「拉人湊課調查表」則顯現出,不論是自己或身邊有邀請別人來選課的狀況,本學期平均超過5次,由此可見學生實際上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私校辦學邏輯 反映高教商品化問題

張志綸指出,OECD會員國平均每年投入高等教育經費為GDP的1%以上,而台灣即使加上學雜費補助也未達1%,且教育部長期以競爭型經費補助,造成學校或校內院系間的競爭,使得資源不僅有限且分配不均,此外,政府在投入經費的同時,卻未作相對應的監管,對於私校大多採大學自治、私人辦學的角度,許多私立大學的校務會議、董事會議紀錄皆未公開,外界難以了解其決策過程與結果,教職員亦無參與空間。除此之外,近年來許多私立學校將招生狀況不佳的系所停招,如世新大學社發所、性別所、中文系等,顯現出整體私校辦學以市場為導向。

然而,近年世新大學新生註冊率皆落在8、90%以上,為何還需要提高開課門檻?世新大學賴副校長受訪時表示,本次提高開課門檻是為了讓課程「與時俱進」、「新陳代謝」,在此機制下營造出有特色的大學。對此,陳承表示,依據調查到的學生意見及開課一覽表,遭到淘汰的並非品質較低的課程,而是難度較高的課程,課名中有「理論」、「研究」等關鍵字的學術課程,自108年的219堂降至現在的142堂,當大學課程被以市場機制淘汰,反而可能導致專業能力降低、學歷貶值。

張志綸補充,近年來許多學校強調「與業界接軌」、「畢業即就業」,然而訓練員工本應是公司企業的營運成本,卻被轉嫁到大學教育上,此舉是否合理,仍有極大的討論空間,此外,課程要「與時俱進」亦有許多做法,包含建立觀察機制、輔導授課老師調整課程等,未達門檻就直接停開,是將營運成本、風險轉移到授課教師與學生身上。

大學自治並非人治 應有更多民主討論空間

陳承表示,在召開記者會前,學生已透過許多管道溝通、反映,包含在教務處約談時表達學生立場、向立委陳情等,當發現窮盡手段卻未得到正面回應後,才選擇在記者會與學校公開對話,然而記者會過後,校方卻私底下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老師,而非直接與學生溝通,降低門檻固然是學生的訴求,但校方在此事件中的態度,也顯現出大學自治與民主討論精神,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