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515集|變調的留學夢:台灣如何成為「學工之島」?

文 / 曾霈榆

近日,《天下雜誌》推出深度專題「台灣偽留學天堂」,揭露「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政策的弊端,許多僑生透過產學合作計畫來臺,原以為能一邊學習專業技能,同時賺取學費,為未來鋪路。然而,現實卻困難重重,反而成為「廉價勞工」,報導刊出後引發關注,也得到不少迴響。不過,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則表示該篇報導是「偽專題」,指出僑委會不定期抽查各學校,並考察有無提供完善設施給學生,其中高達95%學校表現非常好,5%的學校曾犯規,也會要求學校提供產學合作企業資料,透過抽查確認僑生有無在規定時間上課等。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廖雲章,一起來聊聊台灣為何成為「偽留學天堂」,為什麼臺灣會有僑生政策?「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如何至東南亞招募學生?這樣半工半讀的課程模式,又對學生造成什麼問題?

👉🏽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時代洪流中的身分漂泊

飯店出現外籍學生?仲介赴泰招募僑胞?

廖雲章表示,這期專題的誕生,源自同事發覺許多五星級飯店為解決缺工問題,開始引進東南亞學生實習,因而對此感到好奇;也從泰國僑胞朋友那得知,許多台灣仲介至泰北招募學生至台灣半工半讀,遊說他們加入後能唸到高中、大學畢業。另外,他曾至越南拜訪仲介公司朋友,發現如今來台灣「讀書」是一種風潮,不僅仲介費低,學生還能賺錢、得到學歷,更有機會拿到台灣人的身分。然而現實卻與想像大大不同,這些學生來台後常面臨語言不通問題,學習成效不佳,部分學生受挫,覺得自己「被騙」,在這種種現象的拼湊之下,讓總編輯決定報導此專題。

僑生政策推行已久 103年擴大辦理

事實上,僑生政策已行之有年,廖雲章表示,自1949年中華民國遷台後,特別在冷戰期間,台灣極力爭取「民主」陣線的認同感,因此許多華僑會選擇至台灣發展。過去對僑胞的定義,需符合八分之一的華人血統,不過如今已有所放寬,只要通過A1華文檢定便能申請為僑胞,即便不具華人血統也能成為僑胞。至於僑生入學管道,目前主要透過兩種管道,其一是透過海外聯招或個別學校申請,進入四年制的大學就讀,是目前大學內普遍採用的做法;其二是教育部推出「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從民國103年開始推行,讓來台讀高職的學生有三年免學費(但仍需繳交雜費、宿舍費)的優惠,採三個月唸書、三個月實習模式進行,接著可繼續升學至四年制的技專校院,則轉為四天打工、一至兩天上課。

廖雲章提到,因少子化衝擊,許多排名中後段學校陷入招生困境,延續過去「建教合作」的制度,因此出現了「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另個原因起於五年前,國家發展委員會訂下2030年前招攬20萬外籍優秀人才來台的目標,期望填補國內勞力缺口,因而讓教育部及僑委會有了達標壓力,開始至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招生,且對象多為家境清寒、具基礎中文能力的國中畢業生。

學生來台半工半讀 學習成效不佳

廖雲章表示,這些來台的僑生,難以在讀書及工作中達到平衡,在採訪時發現許多學生就讀的科系與實習內容大相逕庭,例如有位同學在學校唸資料處理科,卻被派去賣場做炸雞,讓學生的期待落空。甚至有學生來台後,直接進入工廠三個月,之後才進入學校,在缺乏教育訓練及相關知識時上工,容易造成工作傷害與心理創傷。

除了有學生希望能學以致用,也有部分學生熱衷於在課餘時間打工。廖雲章分享,有些學校規範嚴格,不允許學生在實習完繼續打工,當學生抵擋不住金錢誘惑,就發生某間學校高達30位學生選擇轉學至打工規範寬鬆的學校,一個月下來收入能達到五萬元。

在專題報導中,曾採訪一位來自泰北的學生,對於這些偏鄉孩子而言,能走出家鄉看世界是很大的誘因,學生也多期望透由半工半讀,自力更生。廖雲章表示,他不認為半工半讀對這些孩子是不好的,但如何保障學生的勞動及學習權益更需重視,且學生在來台初期應有輔導機制,讓他們對台灣社會更有歸屬感。

招募如何運作?仲介扮演重要角色

廖雲章解釋,以「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為例,台灣學校會透過跨國仲介尋覓學生,有些學校也會透由仲介去尋找實習工廠配合,考量學生年紀較輕,且每三個月需輪調一次,雖然學生不像移工應支付他們就業安定費,但雇主須花費更多心力照顧,並非所有雇主願意接受學生實習。就他採訪所知,目前有些工廠會將較難的工作交給移工,學生則負責簡易工作,僑生容易淪為免洗筷勞工。至於在東南亞及台灣端奔走的仲介是如何引進學生的?廖雲章以越南為例說明,一位學生需付約1300~1500美金的仲介費,包含機票、證件申請及翻譯等費用,每介紹一位學生,仲介需付給越南端學校主任及校長各100美金,同時台灣端學校也會支付費用給仲介。

儘管僑委會規定學校不能透由仲介去招募學生,需直接至當地招生,仍難以避免類似的角色出現。廖雲章坦言,儘管僑委會對此稽查越發嚴格,部分學校仍會以「招生顧問」的頭銜來規避,近期僑委會改透由台商及僑胞著手宣傳僑生專班資訊,也將招生簡章翻譯成十國語言,讓僑生更容易接觸。不過,廖雲章仍認為仲介有其必要性,不僅招生效率高,也能協助外國學生處理行政事務。

僑委會:為台灣邁入「移民社會」做準備

廖雲章透漏,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承認過去作法確實有問題,未來將嚴正以待,也強調因應少子化,這類僑生專班的規劃是為台灣邁入「移民社會」做準備,與其開放讓移工成為移民,不如從小培養這些僑生,在他們學習台灣文化、融入社會後,將更容易與台灣接軌,成為未來成為「移民」的一份子。另外,廖雲章也提出,若移工的下一代能透由這類僑生專班來台就讀,就近和父母相處,與家人互相照應,或許能補足目前就學無輔導機制的缺憾,同時也讓在台工作的移工更有歸屬感,未來有機會成為台灣的一份子。主持人管中祥則認為,若採行這樣的作法,雇主及老闆恐會有很大反彈,執行難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