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移民/工

【新聞稿】給我時光機,找到媽媽的除籍證明

文/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

今(14)日上午,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於立法院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面對近日「除籍補件風波」引發的廣泛社會關注,立即回應程序設計不合理、舉證責任不對等、行政溝通斷裂等多項爭議,並提出五項具體訴求。

不是人民不配合,是行政太失格

常務理事李依靜指出,移民署僅給三個月補件時限,對許多移民家庭而言根本難以負荷。她質疑陸委會,作為最理解兩岸狀況的單位,難道不清楚疫情之後兩岸直航大幅縮減,機票價格長期高漲、動輒兩萬上下?更現實的是,抵達中國後也不代表馬上能到達戶籍地,許多地區仍需轉機、轉車,交通往返曠日費時,對基層家庭而言幾乎無法負擔。她強調,「我們實際接觸的當事人,補足一份文件的時間從三個月到一年以上都有。哪一位政策制定者,真的跑過流程、排過航班、請過假嗎?」

移青陣主張,補件時限應依據郵務往返與實際行政流程調整為一年或兩年,並同步公告清晰流程,並確實把更新後的補救配套方案傳達給收到通知書的上萬家庭,避免讓人民陷入「不自願超過期限就除籍」的處境。

佐證標準模糊、人民陷入舉證無門

針對補件內容與佐證標準長期未明,常務理事李依靜表達強烈質疑。她指出,有當事人辛苦聯絡原戶籍地,對方卻只回一句「這種證明我們不開」,隨即掛斷電話;也有人輾轉跑了三個不同單位,卻都得到「不是我們業務」的回應。她直言:「不是不願意補,是不知道要補什麼,也不知道去哪裡補。」

李依靜說明,事實上不少當事人早已持有足以證明無中國戶籍的資料,例如僅限無戶籍人士持有的台胞證、中國戶口本、地方派出所開具的書面回函,甚至包括「無法開立」的正式紀錄。她強調,政府卻從未明確公告這些文件是否具同等效力,導致當事人陷入資訊不對等與舉證無門的困境。呼籲政府應立即公布一份具體明確的佐證文件清單,讓當事人有跡可循,也減少他們在行政程序中被推來推去、反覆奔波的風險與成本。

移青陣按下陸委會、內政部失職善後的倒數計時器

針對日前陸委會梁文傑副主委提出「四大類型具結保證」,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直言陸委會發力方向混亂,早該好好向行政單位科普兩岸來往的實務情形,「限時三個月」的荒謬設定必須立即調整,才能第一時間真正降低民間恐慌和基層壓力。

移青陣也質疑目前「四大類型具結類型」是否有效為行政疏失止血,行政單位應限期內公告申訴補件困難者的類型、人數統計,並且對應四項類型的涵蓋率,劉千萍喊話:「給出止血帶,就要被監督有沒有綁得掛一漏萬!」劉千萍也擔心,所謂的「具結保證」法律保障效力為何?在民眾對公民身份法規的信賴保護原則感到無力時,陸委會的具結保證卻連正式格式、申請管道都還不明,何來保證。

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提到,這次移民署粗糙對待早年落地生根的中國新住民家庭,很多不同背景新住民有目共睹、忍怒不俊」移民署的粗糙行政,顯示整個內政部對移民背景家庭的社會處境距離遙遠,然而部長劉世芳至今保持沈默。

移青陣在記者會中重申五項訴求:

  1. 建立清楚、可追蹤的申訴與行政救濟管道
  2. 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證文件清單,減輕舉證負擔
  3. 合理調整補件期限,反映實際跨境辦理時程
  4. 提供行政資源支持,避免基層與民間成為緩衝墊
  5. 正視移民家庭的情感創傷,建構長期支持系統

此外,移青陣也將持續推動三項行動:發起 #遷移不會被遺忘 #身分不能被撤銷 的社群故事串連;向呼籲監察院調查政策起始與執行過程;並將本事件納入2026年民間團體將撰寫的兩公約國際人權審查報告。

連署團體、個人:南洋台灣姊妹會、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社團法人台灣香港邊城青年、國立臺灣大學大陸問題研究社、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社團法人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社團法人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社團法人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夏曉鵑教授、《失婚記》紀錄片導演阮金紅、《九槍》紀錄片導演蔡崇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沈秀華副教授、社團法人臺灣學生聯合會、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Generation Now Asia 亞洲鬧世代青年志工團、政大創新國際學院歐子綺助理教授、TIWA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持續新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