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思涵、王昀燕、禹鐘月
專題企劃/林文淇、洪健倫、王思涵、王昀燕、禹鐘月 本文由放映週報授權 圖片/張亦惠
3月24日凌晨,隨著學生擴大占領行政院的靜坐行動,以及府方派出鎮暴警察驅離,反服貿運動的情勢緊張來到最高點。現場,群眾因事發突然,弄不清運動下一步明確的策略,抹黑與鎮壓驅離的消息又歧異不斷,人人惶惶不安。午夜過後,先是行政院北平東路側傳出流血的消息,接著在破曉之前,現場上千名群眾被鎮暴警察以武力或水車強勢驅趕,那是台灣民主沉痛的一夜,打開電視,主流媒體重複播放學生與警察激烈衝突的畫面,然而,同時間,有另外一大群人選擇透過臉書(Facebook)親朋好友即時上傳或轉貼各路文字與圖片的訊息,以及網路同步直播,來參與現場。
不滿政府在以機密為由,未與各界充分溝通協調,便與大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總統馬英九亦以國民黨黨主席身分強勢要求執政黨立委限期護航通過,這場被媒體稱為「太陽花學運」的抗議行動,不僅是台灣首次有群眾占領立法院表達訴求,也被視為網路革命時代來臨的代表。
回顧全球近來爆發大規模的革命,從埃及、巴西到土耳其,甚至台灣野草莓、反核與反媒體壟斷,社群媒體包括 PTT、Twitter、Plurk 與 Facebook 都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
反服貿運動則是新媒介使用的集大成,群眾一方面運用社群媒體快速集結、分享與討論,還藉由Google Docs在雲端上共同編輯現場所需的人力物資表、Google Maps製作地圖攻略等整合資訊;另一方面,「網路直播」平台如「沃草」或「g0v 零時政府」,強大而精細,除了能夠觀看抗爭現場多個據點的即時影像畫面,也能線上討論留言。
社群媒體個人、即時與分享的性格,推升分散群眾聚集動員的可能性,可說是當今顯而易見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抗爭運動中,實況影像也躍然成為抗爭運動有效反轉輿論的力量。攻佔立法院首日,當主流媒體以「不理性」與「暴民」扣參與學生帽子時,議場內一台「拖鞋架 iPad」,簡易陽春,反而讓場外群眾不受媒體編輯室剪接與主導干擾的「看見現場」,包括學生的疲累緊繃與認真討論等;這些直播畫面,相較主流媒體的觀點,顯得相對全面而真實,贏得支持群眾的信任,也挑戰主流媒體的權威和作業模式,而今該直播已累計超過2百萬的觀看人數。
有趣的是,實況影像對於推動大型抗爭運動的重要性,反服貿運動並不是首例。在街頭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也有一群人扛著攝影機,在抗場現場衝鋒陷陣,有別於主流媒體站在警察與政府後方看抗議群眾,他們跟群眾站在同一陣線,為的是發出另一種聲音,他們是「綠色小組」;而綠色小組的出現,也被台灣的影像工作者視為獨立紀錄片開展的關鍵。
談論抗爭運動、媒體與影像,不能沒有歷史的眼光。本期《放映週報》臨時動議,分頭追訪。透過綠色小組發起人王智章與導演鄭文堂第一人稱的回溯,帶讀者走過戒嚴時代,在沒有手機、網路與第四台的日子,綠色小組如何突破種種限制,將抗爭現場人民所見不公不義的衝突帶給支持群眾?事隔20多年,學運浪潮再起,人手一機的網路原住民又將如何改寫抗爭現場的溝通方式與傳統媒體抗衡?在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管中祥,以及紀錄片導演賀照緹的深度專訪中,他們娓娓道來從綠色小組到鄉民世代,媒介的變與不變,還有更珍貴的是,人們對於追求公理、參與現場、探索真實,不懈的想望。
本期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