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家銘 (南華大學學生)
1990年3月16日,近六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起一場台灣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野百合學運」。
該次學生運動,促使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一方面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另一方面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不僅讓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也將台灣的民主化帶入新的階段。
我想起卡謬在《反抗者》中的一段話,「痛苦是個人的,一進入反抗行動,痛苦則成為集體的……然而這個事實使人擺脫了孤獨狀態……人類有權追求幸福,而唯有透過『反抗』,才能獲致這個幸福。」
回溯這趟民主化的旅程,從五○年代「自由中國」的首波民主運動,到八○年代的「美麗島事件」、解嚴等,緊接著迎接首次總統民選、新世紀來臨的政黨輪替,一直到2008年的政黨再輪替,這其中包含著大大小小的「體制革命」,改變這個島嶼的各個角落與各種社會關係。
繼野百合學運,二十四年後的3月18號,「太陽花學運」再次吹響號角,開啟台灣民主運動史嶄新的篇章。是的,這些學生們的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我也深感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一同撰寫光榮事蹟。
一直到鄭南榕逝世二十五週年這個別具意義的夜晚,這場佔領運動宣告即將結束,許多人仍感到憤怒、失望與不捨。
回顧這二十一天,從佔領立法院、靜坐行政院、公民講堂、無止境的協商與抗爭、到330黑潮大遊行、公民憲政會議等,我們堅守一個改革世代的理念,去捍衛多元而進步的價值;我們也熱愛這片土地,渴望一個更好的民主體制,來承繼民主前輩引領我們所走向的康莊大道;我們不怕被污名化、暴力驅離,因為我們深信,作為一個公民,我們不可能永遠當觀眾。
但這只是開端,不是結束,誠如我上述所說,佔領行動只是吹響號角,真正的戰鬥才正要開始,有更多原本對於社會議題消極的公民,在經過這場運動的洗禮後,蛻變為新的戰鬥力量,這股強而有力的「打拚」精神,將積極地在台灣各個角落進行深耕,進而改變台灣的未來。
或許有人問,為何甘於如此奔波、付出?我只想說,因為這是我們的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