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世岸
近來嘉義市的空污問題(特別是細懸浮微粒PM2.5指數的居高不下)引發許多關注,但部份市民也無法理解,「嘉義市近年不是新開闢許多公園嗎?為何還會有如此嚴重的空污問題呢?」
公園經常被認為是「綠肺」,這是大眾對於公園的一般印象,也反映在公園週邊地區的房價。然而,實際上我們身邊的公園是否真的具備淨化空氣的功能,恐還需要近一步檢驗。
實際走訪幾個嘉義市近年新開闢的公園,普遍以硬鋪面步道加上大片草坪,週邊一圈新移植的樹木與部份人工設施,即構成了公園的主要內容。當中除了草坪原本就固碳率低、淨化功能有限之外,排列稀疏之樹木配置,恐也僅止於景觀美化作用,而未能達到一般所認知的空氣淨化功能。相較於以自然景觀取勝的嘉義公園,這些新公園所扮演的角色究竟為何?是否為了便利使用而過度人工化?或許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思索。
網路服務「Google地 球」提供民眾可直接上網觀看衛星空照圖,並且具備了「歷史圖像」的功能,我們可以很輕易地透過此服務,觀察到嘉義市這十多年來的變化(目前提供2002至2012年間的空照圖)。
若比對嘉義市公園綠地的變化,你會發現近十年嘉義市雖然新增許多公園,但也失去許多綠地,市區裡拆除了許多低密度的住宅(特別是大面積的眷村),以及零星的綠地、植物群落的消失。這些改變或許是大規模發生,或許一點一滴流失,但卻都是已無法復原的都市景觀,對於一向自認「公園多」的嘉義市而言,整個城市究竟是獲得或失去「健康」?面對無形的空污威脅,公園數量多寡恐怕已不是健康與否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