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獨媒, 街報

公民回嗆主流:另類媒體系列(一)臺灣篇

本文由《街報》提供 /  鄧婉晴、楊潔 整理

2014年3月18日,臺灣學生與社運人士為抗議黑箱服務貿易協定而佔領立法院長達一個月。在群眾佔領立法院不久後,就有民眾將一台iPad架在拖鞋上,透過無線網路進行現場直播,讓外界即時看到現場情況,之後沒多久又架起了WiMax,抒解頻寬不足的窘境。

共計有12個頻道分別在議場內外進行轉播,增加了即時效應與支援力量。社交媒體如Facebook、 BBS等成了傳播訊息的主要來源。群眾也成立「太陽花運動國際部」進行全球串聯,令超過50個城市的學生得以表達對佔領行動的支持。

公民記者、網路媒體,新聞傳播科系的學生秉持「媒體不報,我們來報」的精神,不間斷進行報導,讓民眾在被扭曲的新聞裡,看清現場的面貌。網路上還有素人製作的圖文或動畫懶人包,將複雜的(服貿)課題以簡單方式呈現,讓人更能瞭解衝突原因並參與討論。

為獲更多關注,線民更在集資平臺「FlyingV」發起募款,短短3小時就募集了633萬台幣,買下《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的頭版半版廣告,以及紐約時報國際版及美國版的廣告版面,成效驚人。

臺灣近年來的社會運動中,無論是在形式、動員速度、傳播技巧到整合能力都越來越強大。另類媒體及鄉民透過網路傳播傳達抗爭理念,進而動員社會,也突破了主流媒體的把關枷鎖,也讓人看見更多小眾的創意,並鬆動及打開抗爭的無限想像。

媒體除了在社會運動扮演傳播的重要角色,本身也是一個抗爭的元素。眾所周知媒體一旦被財團壟斷,新聞不是被當作公關工具,就是因尋求利潤極大化而喪失其監督角色。臺灣「反媒體巨獸」,到香港明報事件,媒體(人)如何能在政商共體的資本主義現實中持續抗爭,並另尋出路,是所有熱愛新聞自由的人共同的焦慮。

本期專題筆訪了管中祥,與之暢談他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的經驗,探尋另類媒體的其他可能。 

 

Q1:媒體改革運動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任何一個社會運動,除了「反」,還必須有核心價值以及要追求的目標。傳播公民權的實踐,就是我參與媒改運動的核心價值與追求目標。 

民主最基本的實踐不單是投票,還要對話,讓不同立場、階級、性別、種族、年齡的社群都能在公共領域中公開且平等發聲,並且看到與聽到彼此,這是多元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言論自由的真正實踐。 

然而,臺灣的媒體掌握在國家及資本家手中,他們為了私利限制不同立場發言,或者將大眾傳媒走向純粹的娛樂化,不但無法促成大眾在公共議題上對話,弱勢也無法發聲,反而被汙名化。我們很難聽到新移民、精神障礙者、街友、移工、雙/同性戀、原住民、勞工在公共領域發言,更別說從弱勢者的角度思考臺灣社會的未來發展。

傳播公民權就是多元與民主政治的實踐,透過公共媒體的建立以及另類媒體的衝撞,以挑戰既有的主流體制與文化價值,促成多元對話。理想上,傳播公民權的實踐是要「讓弱勢發聲」,但現實上,基於權力不對等,弱勢者並無法在主流媒體上自主發言,但新聞從業者至少要能「為弱勢發聲」,試著貼近弱勢者,瞭解其真實處境,表達他的意見及看法。 

 

Q2:可否談談「反媒體巨獸」社運中年輕人對媒體改革理解? 

臺灣走過戒嚴與報禁的年代,目前共有4家報紙,300逾家電視臺、200逾家廣播電臺,及無數網站,媒體密度堪稱世界之冠。90後的新生代生在言論自由、媒體開放的時代,即使對媒體表現不滿,也較少感受到言論自由受限的問題。

不過自2012年初,臺灣首富蔡衍明因在媒體發表中國民主與六四事件的言論而導致社會不滿,引發「拒絕中時(《中國時報》)」運動;七月又因旺中集團並購案爆發「走路工事件」(註1),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社會憤怒,也令年輕一代見識到資本家以及媒體集體背後綿密的政商結構,才是打壓多元言論的主力;同時他們也擔心「中國因素」透過大型資本公司侵入臺灣媒體,影響民主政治與媒體自由。

「反媒體壟斷運動」成功阻止了蔡衍明的併購案,也喚起了青年對媒體問題的重視。不過由於政商力量過於龐雜,並涉及到複雜的立法與政策問題,青年們並未持續投入對商業媒體的改革,但對於言論自由卻已有深刻的體認,並且透過網路或其它形式找尋出路。 

註1: 旺中案走路工事件:旺中旗下媒體以大篇幅報導抗議並購案的學生是領錢的走路工,並在缺乏證據下,影射此事與中央研究院法律學者黃國昌有關,壹傳媒所屬媒體則報導影射此事是旺中自導自演。

 

Q3:公民/獨立/另類媒體,對你而言是否一樣? 

公民媒體:即一般公民所作的新聞報導,可以庶民的,基進的,也可能是保守的。

獨立媒體:即資金獨立的媒體,這樣的解釋過於廣泛,大部分媒體都可算是獨立媒體,只是目前在臺灣的語境則是作為與主流媒體區隔的說法。

另類媒體:不僅是另一種選擇的媒體,更是為弱勢發聲,對抗主流政制與價值的媒體,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改革。

所謂的「另類媒體」大多被認為扮演著非專業、非正式、非主流的補充性的角色,然而這幾年的發展,卻不斷打破既有框架,不但有越來越多組織的專業表現超過主流媒體,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獨立媒體工作。獨立媒體經營雖辛苦,收入也未必能長久穩定,但許多獨媒的薪資並不亞於主流媒體,工作的成就感及記者的自我實現,更是超越許多主流媒體。

 

Q4:臺灣另類媒體在結構/運作/分工/管理上,是否有其特殊性? 

在組織上,與強調科層分工權力結構的主流媒體有所不同,另類媒體應該是平行、對等的組織關係,而非傳統媒體的分工型態。它的薪資結構應該縮小,不以獎金作為主要的獎勵措施。決策應是民主化,甚至由下而上,充份尊重前線記者的判斷與自主。 

另類媒體不僅在經營方式與主流媒體有所差異,其存在的社會意義也截然不同。另類媒體並不是為存在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不斷反思其存在目的,及其社會關係與意義。雖然經濟來源是另類媒體最大的問題,也是為什麼他們大多是短命的原因;但與其主流媒體最不同的是,經濟上的成功並非另類媒體的成功標準,即使自己不存在,也不重要,總有其他的另類媒體在各地繼續發聲。

另類媒體是否能存活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必須以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為目標。因為一個進步的社會必須持續、廣泛地讓各種另類充分發言;而社會裡自詡進步的人,也必須努力保障另類的發言空間。換句話說,個別另類媒體的存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有更多不同的另類媒體不斷出現,共同營造一個另類公共領域。 

 

Q5:近日《立報》與《破報》停刊事件,可否談一談您曾建議將兩份報紙以公共財的形式,由大眾一起豢養與分擔的想法?

臺灣世新大學經營的《立報》與《破報》雖然在校方的支援下,是具有社會聲望與獨立精神的另類媒體;但在經濟的壓力下,兩報遭到停刊與休刊的命運。世新大學可以考慮效仿英國《衛報》的模式:成立保障編採自主的信託制度,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延續兩刊的獨立性與公共化。

在這樣的精神下,世新可每年提撥經費,設立公共基金,作為兩報的部分財源;同時開放社會捐贈、公眾集資,委由專業團體及員工經營,建立公開透明的問責機制,讓兩報成為社會的公共資產,持續在資本主義媒體霸權中必須存在的異議之聲。

事實上,類似的建議在旺旺集團蒐購《中國時報》時,民間團體就曾提出這樣的呼聲。財團一旦經營新聞媒體,要不就把新聞當公關工具,或尋求利潤極大化,社會若希望媒體能維繫公共性,就必須思考在主流市場模式以外的另類之路。

 

Q6: 你如何看待臺灣這些嘗試另辟公共/邊緣課題、公民/鄉民參與報導的媒體平臺? 

一個社會能否進步,不是來自于政府的恩澤,也未必是因為反對黨的制衡,更重要的是這地方的社運是否發達。可惜臺灣社會大多對社運存著莫明厭惡,甚至恐懼,而大眾媒體對社運的報導不是簡化就是扭曲,很少讓抗議者完整地闡述行動訴求。

這些行動者或弱勢者在公共領域的傳播權力始終遭到扼殺,在話語權遭到閹割的情況下,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社會運動者究竟在主張什麼?他們的批評或訴求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如果政府接受了他們建議,社會到底是會更好?還是更糟? 

以我所參與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為例,於2007年成立,目的是紀錄臺灣被主流媒體所忽略或扭曲的社會行動,使公民團體得以闡述行動理念及對社會的關懷,並呈現多元聲音。目前只有兩名專職記者,但近七年來已累積逾1,700則影音紀錄,內容涵蓋多項主題與系列專題報導。這些大量社會運動的影像,不僅是資料庫,也是人民歷史的重要紀錄。 

雖然和許多獨立/公民媒體一樣會遇到採訪權被拒和資金不足的窘境,但「公庫」是臺灣社會重要的工程,不是私人資產而是公共資源,我們拍攝的影片不僅無償提供社會各界非營利使用,許多公民團體、紀錄片導演也引用我們紀錄的影像,甚至有教科書業者將影片作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補充教材,讓年輕的世代更瞭解臺灣社會的多樣面貌。因此在缺乏經費的情況下,我們仍決定延續維持獨立運作。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於2014年4月成立正式協會,尋求長久生存之道,透過正式的機制向公眾募款。

「公庫」也正開始與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南亞、中國等地的另類媒體建立夥伴關係,透過合制節目、轉貼、交換新聞的方式,連結各方社會運動與獨立媒體。不過這樣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形成跨國報導,甚至跨國行動。例如各地都面臨媒體壟斷與環境等問題,媒體除了聯合報導,是否也能採取行動,促成社會改革?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讓另類媒體能夠更普及,有更大的影響力,我的回答很簡單,直接捐款給這些媒體,畢竟大部分的另類媒體並不依靠廣告生存,也不能只有單一的資金來源。公眾若能固定捐款支持,作為另類媒體的主要經濟來源,讓閱聽人和獨立媒體之間不是消費關係,而是夥伴關係,這樣才是獨立媒體的生存之道。 

 

管中祥
臺灣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曾任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關注人權與文化議題

礙於篇幅有限,此訪談已經過剪輯,全文將會在眾意媒體面子書專頁刊登。
20145月號《街報》免費線上閱讀:http://issuu.com/gentamedia/docs/streetvoice09_may2014
其他《街報》連結,可流覽:http://issuu.com/gentamedia
欲知其他出版資訊,歡迎流覽眾意媒體面子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entamedia
或眾意媒體網站:http://www.gentamedia.com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