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had (駐越工程師)
為什麼想要寫下這篇心得? 我不知道,我只隱約感受到我的內心非常哀傷。
最近單位內部進行了一場變相的人員裁減:對於幾名越籍同仁採取不續約的動作,至於標準為何,我自己也不明白,我底下的幾名同仁就這樣要離開了。這裡我先不去討論我們單位最近的人事處理是否恰當,因為那也不是此次問題的核心關鍵。第一次這樣深刻感受到資本家的遊戲規則,血淋淋的重擊勞動者,這才是讓我最近這樣心傷的原因,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感受,讓我心情久久未能平復。
越南的勞動法規,勞工被勞動廳引介或是自行求職到工廠之後,必須與資方簽署一份勞動合同,合同的年限可以有一年一約、兩年一約、永久約等等。雖簽署了勞動合同,但內容精簡,對於勞資雙方的規範很鬆散,而且勞資雙方都有主動裁量權-選擇續約與否。 乍看之下很公平:資方可以維持自己勞力規劃的彈性;勞方可以保持自己的流動空間。但實際上對於勞工而言,充滿不確定性的勞動環境,本質上就是派遣。
剛到越南的我很遲鈍,以為這只是個形式作業,因為台籍員工主要還是受台灣勞基法保障,所以我也是照貓畫老虎,大家都簽我就簽。但是這份合同對於越籍同仁這重要性就不同等台籍員工了。 有限期的勞動合同與派遣合約無異,到現在我才意識到這件事情,想不到越南這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採取這樣廉價勞動的政策,越南共產黨好歹也曾經跟共產國際交流 好幾十年,在思想上不可能會犯這種錯誤,到底發生過甚麼轉折呢? 也許跟資本開放有關係吧,這段過去我不是這麼清楚,希望增進越語讀的能力,可以去翻閱一下越南近代史。
在台灣常常在財經雜誌上看到「某某企業第二代接手後,大刀闊斧整頓公司,先精簡人力,降低成本」或「某公司新任CEO強勢作風,精簡人力,增加企業競爭力」。是的,企業的競爭力永遠都先從人事成本先開刀,但降低了人事支出,就真的讓生產成本大為降低嗎?
當然都是垃圾話,如同仁武廠的前輩說的,我們集團的人事支出才佔總預算不到2%,資本家真正在乎的「競爭力」,是透過這些cost down的消息面放出後,在市場上進行募資,大部分是透過股市,少許的是尋找合股夥伴。 以我們公司為例,內部很早就頒布了編制縮減的政策,公開說法也是那一套「增加公司競爭力」這種廢話。但可嘆的是這種廢話卻永遠有人相信,連我們越南同仁都採納了。
「站在公司的角度想,他要省錢,當然就只好先把績效比較差的人先去除掉了」。
資方只需要有績效的勞動力,沒績效的勞動力就是個負價值,當然要排除。但是很遺憾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勞動力,只有勞動者-那些都是活生生的人。當初規劃了這麼多的正職缺額,大量招募人員進來培訓,現在資方只要發一封公佈函,勞動者就隨時要走路,但是編制減少,工作量一樣龐大,被排除的勞動者失去工作,留下來的勞動者一樣是面臨一種被剝削的情境。
資本家的算計,打著企業競爭力的騙人旗,直接縮減編制,這與裁員無異,但更可惡的是資本家不會用裁員的方式來精簡人力,都是在內部弄到你自願離職或是退休,在台灣所謂勞基法的保障根本無法在現實中落實。 更遑論越南勞動法這種派遣的剝削體制,有限合同的時間到了,就不跟你續約,對於勞動者而言,等於讓他無法穩定再生產,剝奪他生存的可能。
體制內的勞資規則,掌握主導權的其實都是資方,勞方又無法有效組織起來,就像是情趣用品店裡的沖氣娃娃一樣,完全任人擺布。 這次被我約談的其中一位越籍同仁,他今年初才剛結婚,如今失去了工作,壓力很大,我只能用不標準的越語跟他說對不起,如果有金援需要,我盡力而為。 他離開前,還透過Facebook跟我留言道謝,用的是中文。 最近的不續約事件,讓我想起了在台灣的關廠工人,當初很多人呼籲聲援,高喊”我們都有可能是未來的關廠工人”。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我們已經是了。
我們的勞動環境早就具備了被資方關廠的條件:資方隨時可以進行組織編制調整,一樣就是關掉你工作的場所、排除你持續再生產的能力,即使你原本勞動的工廠還在,但你的勞動力已經不屬於那裏了。 資本家的遊戲規則裏,我們都是「關廠工人」,只是目前比較幸運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