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的私房間

《小記者的私房間》記者成了政府發言人?

文/小記者

蔣偉寧因為論文風暴辭去教育部長一職下台,隔沒幾天衛福部長邱文達也遭立委在臉書爆料,2005年,短短一年之內,掛名的論文高達152篇,平均不到兩天就出產一篇。消息在早上見報,雖然篇幅不多,但也簡單地替邱文達的澄清內容,寫了進去。

上午電子媒體,全都來到衛福部食藥署例行記者會,等待會後,衛福部公關替邱文達代為澄清。

果不其然,衛福部公關澄清內容,和早報刊登的邱文達回應內容無異。152篇裡面,只有31篇是長篇學術著作,其餘百篇都是研討會論文,不算真正的研究成果。「爆料內容」+「當事人回應」恰好就是一篇電視即時新聞的架構,對多數電子媒體記者來說,錄到這段說法就夠了,而且還得趕快回公司發午間新聞。

不過其中一位記者不死心,繼續追問,「那麼請教部長一年152篇論文,平均一天要花多少時間投入寫作或研究?」正等待公關開口回應時,另一名記者先行替衛福部糾正,「不是152篇,是31篇。」

記者何時成為了政府部會發言人?「質疑」是記者的基本功,現場電視台麥克風多到十幾隻,卻沒幾人從衛福部的說法找破綻、提出疑問,甚至兩度提醒該記者,邱文達那年的論文數量是「31篇」,不是「152篇」。

那麼其餘的百篇研討會論文,邱文達貢獻多少?是不是只有掛名而沒有實質著作?或是一年出產31篇學術論文,等於不到兩個禮拜就一篇,關於這部分,邱文達參與程度又有多少?種種問題似乎都能再拋給衛福部,從官僚的回應中再逐一檢視。不過可惜了,記者沒有積極追問,衛福部也就不必回答了。而被「糾正」的記者,不願再引來目光,於是吞下疑問,等待聯訪結束,私下補問。

記者和部會公關維持好的關係,在約訪、採訪、掌握首長行程上,都能相對順利,甚至記者轉戰政府部會或企業的公關、發言人更是時有所聞。但兩者界線壁壘分明,一旦模糊錯亂,怎麼替廣大的閱聽眾釐清問題與真相?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