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丞儀
幾個月前,珮姐打電話來約吃飯,她跟我家領導說:「不行了,我也要去北京了。」珮姐在廣告公司工作,壓根不是鐵桿台獨,可對於去中國工作一直興趣缺缺。這次她說,北京那邊給她的案子每個都是台灣的五倍以上規模。台灣這邊的製作費越來越少,50萬就算大製作,但北京那邊的廣告公司隨隨便便就是新台幣250萬以上。她在台灣,用的是「剩下的攝影師」,製作費「東扣西扣」,市場一直萎縮,二十年前的「維他露P, good drink? 」到現在還在播。廣告人根本無用武之地。比她資淺的都已經過去那邊當主管了,她從美國念完書回台灣都兩年了,不能再等下去。吃完Mini Diner的漢堡後,珮姐隔天就拎起行囊,飛到北京去當台勞。
前幾天,我們和一群朋友吃飯,席間一位文化界的朋友透露他也想要去中國闖一闖。他覺得,台灣這邊的圈子太小,大家想法都很像,寫來寫去都是同一種腔調、同一種姿態,作為一個創作者,能夠受到的刺激太少。而且,真正能夠做到的案子,不但經費都很有限,類型也很固定,感覺很悶。
被動的流失
今天下班回家後,我家領導說,下午碰到一位動畫圈的朋友, 他說好像不得不去中國工作了,雖然他老婆一直反對,尤其他們家小孩即將出生,他老婆更是抵死不願意搬去中國。可是他在台灣靠著自己的積蓄,想要拼出一點事業,已經做了兩年,看不到一絲希望。台灣整個動畫產業連代工都不一定保得住,好的動畫師都被挖角到對岸去了。只要他點頭,中國那邊的工作隨時都可以開始,要養活一家人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那邊有他可以發揮的案子。
這些朋友,都不見得喜歡中國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都面臨「不得不去中國」的職涯抉擇。到了三、四十歲,你要繼續做二十幾歲時候做的小弟小妹工作嗎?累積了一些職場經歷,職位也升到中階主管,需要更大的舞台,希望挑戰自我。如果台灣有這舞台,這些朋友都不會想要離開。但是現在台灣面臨政府「自我掏空」、企業「放棄台灣」的局面。各行各業的中生代,在台灣都找不到「更上一層樓」的舞台,這種舞台已經陸陸續續被搬到中國去了。誰想要三、四十歲就看到人生的盡頭,開始過著退休生活?
我最近看到楊宗緯在「金鐘獎中國音超」的神演出,一首「底細」技驚全座。(這裡所謂的「金鐘獎」,不是台灣的,是中國中宣部批准設立的流行音樂比賽。)2007年夏天,我們還住在美國的時候,每個禮拜六晚上就守在電腦前面等著看「超級星光大道」。那年楊宗緯把「背叛」唱得大街小巷傳頌,台灣選秀節目上傳Youtube的影片下面有新加坡、香港、美國、甚至從中國翻牆而來的聽眾留言叫好。
七年後,台灣的選秀節目已經整個爛掉,選不出什麼新秀,節目的製作水準越來越差,參賽者乾脆直接到中國去參加他們的選秀節目,幾個資深的評審也都跑到「中國好聲音」或「中國音超」去當教練或評委。我們一直說台灣有軟實力,有文化優勢,民主社會可以鼓勵創作自由,布拉布拉布拉,你沒有給年輕人舞台,你叫他們怎麼活下去?連活都活不下去,還搞創作?
夢想的舞台在那裡?
反旺中、反媒體壟斷、反服貿、反自經區,這二三年來台灣民眾漸漸發覺台灣的「地基」不斷在流失,但是除了這一堆「反XX」的防禦工事外,要怎麼做才能「重新發現」台灣的市場?本國企業不投資,外資也沒興趣,政府整天指望靠中國,結果反而造成台灣市場越來越萎縮。我們周邊的好朋友、好同學、好夥伴,一個一個都面臨「不得不」去中國工作的命運。縱然家有老父老母要照顧,有稚齡子女要就學,仍然不得不去中國找尋自己的舞台。這是台灣當下眼睜睜看著的「被動人才流失」。
這一波人才外移,主要牽動的是「本來並不想要去中國工作」的中產階級。台灣原本的市場規模,其實應該可以讓這些人安居樂業,雖然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現在這些「其實不想走」的中產階級白領勞工,也被迫要離開台灣了。他們不是只因為高薪而出走(不然早就過去了),而是因為台灣已經沒有他們可以發揮的地方。台灣中生代需要的是可以發揮夢想的舞台,可是我們連這都沒有。而這批人應該是未來十年要帶動台灣發展的主力,卻要在前中年階段,離開他們自己的家園。
前年去京都時,不小心「手滑」買了一個皮件背袋。這背帶的金屬配件非常細膩,麂皮、尼龍、皮革和防水布等不同材質搭配得相當完美,背起來輕盈,但內裝容量卻不小,令人愛不釋手,即便貴森森也忍痛下手。
錯亂的政策與保守的產業
仔細看公司介紹,這家是日本自己創立的品牌,工廠就在大阪,聘請許多職人老匠打樣、製作金屬配件、指導車縫,在京都町屋,陳售具有美國西岸風格的背袋和服飾,甚至已經展店到台北。公司裡面負責品牌營運、企劃開發、產品設計的都是年輕人。日本人做事認真細膩不在話下,但是他們年輕人勇於開創,而且迅速拓展業務,這點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台灣許多所謂文創,都只是個體戶,沒辦法做到工廠經營,更別提開分店。其實他們可以不只是「小確幸」,他們很努力地要找到自己的路,但在台灣,他們只能勉強生存。 在我們這個國家,年輕人要創業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是不被鼓勵的。大部份的家長只會叫小孩去考公務員,當老師,或是去銀行上班,當律師、當醫生。其他的行業都被視為「不務正業」,不斷被問「能不能養活自己」,會被質疑「以後會變成啃老族」。
大企業也是一樣,投資非常保守。最近輾轉聽到一位文創圈的知名創投經理人說:「我們的投資不一定要賺錢,但我們一定要確保自己不會賠錢。」聽起來言之成理,公司股東一定都很高興。但是,開創投又不是在開銀行。投資一定有風險,有賺有賠,廣播裡的基金廣告不是經常在講嗎?經營創投,考驗的是眼光,判斷力,能不能挑選出好的項目。如果搞創投,只是想要「穩賺不賠」,那有什麼了不起?開當鋪不就好了?
這種保守的投資性格以及極為狹隘的視野,造成台灣商人只喜歡投資他們熟悉的商品。就算別人都已經賺過一輪了,他也寧願「拿香跟著拜」,不肯自己創新。但複製人家的產品,除了賺毛利之外,企業能有什麼成就感?員工能有什麼發揮的空間?格局越做越小。再加上台灣政府在過去幾年放任「地產經濟」的惡性發展,造成可以投資的閒錢都鎖入房地產,這不僅導致房價高漲、實質所得縮水,更嚴重的是造成投資市場被扭曲。企業家都懶惰到想要靠養地炒地皮,大作「穩賺不賠」的生意,沒有人真的會想要作出精準且前瞻的產業投資。
當政府產業政策錯亂,企業投資極端保守,大家都背起行囊去北京、上海時,台灣年輕世代的出路在哪裡?
延伸閱讀–
吳洛櫻:我是個理想主義者,但我沒有瞎
圖片來源:
中國好聲音:http://www.media360award.com/index.php/mcase/caseInfo/456
金鐘獎中國音超:http://www.yt.sctv31.com/?s=vod-read-id-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