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教育

如果實習是一門課

文/管中祥

大學教育越朝向職業訓練,學生實習的現象就越普遍。這幾年教育市場化、技職化日益明顯,學校及教育單位在意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家長也關心孩子畢業能否找到好工作,於是,職場實習在大學課程的安排中就越顯得重要。

對實習單位來說,固然帶實習生,特別是短期的暑假實習生,是件麻煩的事,因為不但要撥出人力「教學」,有時候學生的「工作」態度也讓人頭痛。有些公司會乾脆拒絕實習,以免造成彼此困擾,但仍有不少機構很歡迎實習生的到來,因為對他們來說,實習生至少是免費勞動力,可抒緩人事成本,特別若有大量、長期的建教合作生,更可以降低營運成本。讓學生做全職的工作,領少少的薪水,甚至不給薪。若真的「不受教」、「不好用」,也可以叫同學做些和專業無關的雜事,因為,任何的工作都能學到東西,都可以學習。

對許多科系而言,實習是必要的,透過實習不但可以理解職場上的實務,有助於未來工作的順利,同時,也可以回頭檢視理論的不足之處,說不定還有機會修正理論上的缺失。當然,有些工作裡的「默會知識」,本來就不是課堂上有辦法教的,例如,工作技能的種種細節,或者職場的各種「眉角」,特別是各樣的處世方式、權力關係及爾虞我詐,都必須在實務工作中才能細細感受和體會。

於是,在許多人會覺得,實習是為了學習,是為了未來的美景,懂得吃苦耐勞,懂得低聲下氣,以後才有機會飛上枝頭,況且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至於有沒有實習費?實習內容是不是和專業有關?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也因為這樣的想法,反而讓學生實習的條件更加惡化,就在教育部漠視、學校忽視、學生忍耐、業者開懷的多重因素,學生的受教及勞動權益遭到剝奪,也顯得理所當然。

學生實習的問題一直多所爭議,要出面解決的單位也很多,至少教育部及勞動部應該訂定一套合理的實習生準則,保障學生實習的受教權與勞動權,而非放任市場及雇主任意剝削。當然,如果實習是一門課,學校作為課程安排的負責機構,更有不能忽略的責任。

如果實習是一門課,那麼學校就該以一門課的標準來安排,並且以一門課的標準來驗,包括學校要確認實習課的內容與細節、學生能對實習單作教學評鑑,這恐怕是對一堂「課」最基本的要求。

不過,許多實習課程都只是系所幫學生接洽實習單位後,就放牛吃草,讓同學在實習單位自行發展、自我學習、自生自滅,課程結束後再由實習單位打分數,教學及考核的權力及義務大都交在實習單位的手上。然而,既然是一門課,就不該只是如此輕率,還有許多該做的事。

實習之前,學校是否先了解實習單位所提供的工作是否能讓同學有效學習?工作環境、勞動條件是否合理安全?校方是否事先充分告知實習可能遭遇的狀況以及因應之道?是不是有幫學生保險?如果遇到職業傷害,是不是準備好相關的救濟或賠償措施?

而在實習期間,學校是否定期了解學生實習的情況?或者與實習單位充分溝通協調?若學生及實習單位彼此無法適應,是否可以中止實習,並採取其它補救措施?

實習結束後,校方是否理解實習同學的學習成果?是否回應學生實習期間產生疑問與需求?是否蒐集學生對實習單位的意見,作為下次安排實習機構的參考?

然而,更重要的是,商場如戰場,職場也是戰場,要玩就玩真的,要讓學生去實習就應該提供整套的教育及服務。學生要學的不只是如何在實習單位學到各樣的工作技能及專業素養,還要學習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以及回應職場不當壓迫的能力。

在實際工作的場合,工作者不會只是所學的技能及專業能否充分發揮或適得其所,許多時候,也會面臨爾虞我詐,遭受打壓以致有志難伸,甚至公司的勞動條件不佳或者被老闆及上司不當對待,這些都是未來工作會面臨的真實景象。因此,學校不只要告訴學生如何應對複雜人際關係的技巧,還要進行相關的勞動教育,包括:相關的勞動法規,面臨問題的救濟管道,以及如何透過集體的方式保障自身的勞動權益。這些都是在職場中不能缺少的知識與能力,也是實習這堂課的必修內容。

我們當然不願意看至大學越來越走向職訓化、市場化,但如果回應社會需求是必然發展方向之一,那麼在整個社會環節下的實習課程,恐怕是不能輕忽,教育部及學校單位應該要認真對待實習這堂「課」,而非讓學生無助地在職場上任其剝削、任意漂流。

更多與實習生相關報導: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