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Overview
文/公庫實習記者 施有宴
2014年七月的暑假我在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實習,讓我有很難得的經驗近距離接觸台灣社會運動,透過網路上社運團體發出的媒體新聞稿,我才深刻了解台灣社會近乎每天都有人表達訴求,以往對社會運動的印象多由主流媒體的報導所建構,認為一定要有肢體衝突,甚或更激烈的潑漆、臥軌等,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當局積極的回應態度。但透過多次近距離採訪報導不同訴求的社運,如華隆自救會、桃園航空城、同志婚姻、關愛之家與公視派遣工問題等,看到了隱身在日常生活外,台灣社會存在許多爭議與議題,影響許多當事人或是被一部分人所關心,事前的採訪準備、新聞現場的報導與事後的梳理呈現新聞內容,迫使我對議題有著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第一線聆聽他們的訴求,對抗議形式有更多不同的認識,並非一定要流血衝突才能獲得媒體關注,如果以幽默而具話題性的抗議方式,也能吸引媒體的報導。
從前對抗議人士的印象,多為悲憤、悲情的受害者,但卸下記者採訪的工作,以關心者的身分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看到的是他們卸下武裝—反抗當權者所必需的強悍,底下只是回歸最原本的人的需求,在台上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官員出來面對,沒有了麥克風只是純樸可愛卻理性堅強的鄉下居民;遠從桃園到台北搶救古蹟與老樹的社區媽媽,只是為孩子爭取綠蔭玩耍的母親。看見社運團體現身抗議,他們內心存有不同程度的懷疑,無法確定自己每次發聲,媒體能關注報導多少,當局者是否願意傾聽?傾聽後是否改變?甚或改變的時程或幅度大小?投入社運的投資報酬率極其低,傾注時間與精力卻難以看見效果,但如果他們選擇沉默禁聲,社會大眾難以發現他們所遭遇到的問題,看見我們大環境的毒瘤,沉默會使毒瘤擴散,逐步侵蝕社會各處,未來還是有人會遭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有關當局或人民不試著省思改變,永遠停留在惡性循環中。
相較於主流電視台新聞記者,在公庫實習跑新聞時,能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準備採訪、整理報導,相較於於一般記者一天至少二則新聞,我們更有充裕時間在採訪前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社運團體最初組成的原因與訴求的轉變,也不像一般媒體需要趕場,通常拍攝記者會前半、採訪新聞人物,便可依據新聞稿完成新聞,趕往下一個新聞現場。但作為公庫實習記者,通常會拍攝社運團體完整的記者會,或是在記者會結束後再詢問社運團體,以聊天方式取代訪問,更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事後新聞的處理,非像電視台新聞搶即時而忽略內容正確與否,有更多時間可以查證,非單單以新聞稿內容改寫,能為閱聽眾梳理新聞內容,以較有系統的方式說明呈現,還能對不清楚之處補訪受訪人,較能有自己的新聞觀點與立場,而非單單並陳訪問內容,卻沒有核心重點。
有別於在校園中報導雲嘉南地區的新聞,從前作為學生記者,新聞多為人物報導或自身發現的議題,多能找尋脈絡簡單清晰的新聞,且有長時間與受訪者互動,甚至可先預訪人物等,但真的在現實社會跑線,深刻感覺新聞行業分秒必爭,「新聞現場」永遠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便不再重現,除了本身器材需要隨時注意狀況,最好還能有其他器材以備不時之需。更了解到記者需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除了本身的新聞專業,基本的寫稿、拍攝、剪輯外,更要對新聞能有充足背景知識,面對不同議題要有基本認知與了解,要懂得進退應對受訪者,面對他人禁止採訪或拍攝時,適時據理力爭或協調應變,面對許多突如其來的狀況,都要能保持冷靜地完成工作,再再佩服線上記者面對高度壓力且未知的工作現場,能保持抗壓性、高EQ,且高效率地在短時間完成工作,深感不易。
文/公庫實習記者 曾紹華
這一整個月的實習,其實前面心裡都還是會以在校內實習的E報課程來做比較,但這其中我看到了蠻多業界的做法,當然還有我們行動影資料庫的主軸不同,其實每個點都是可以讓我增廣見聞的,所以最後覺得就更不用說只是和校內實習的課程差不多。
在前期我們一職都是跟著學長姊,在一旁搭配做的是比較輔助性的角色,偶爾拍拍照、寫即時導言,或是不時看到各大報、新聞台也會一同聚集的景象,這時候就是慢慢觀察新聞上報章雜誌幕後攝影師和採訪記者的拍攝情形,之後也有去公視除了聽管老師的新媒體演講,也有在公視簡單了解一下生態。而在這期間,我覺得最要學習的是趕緊進入狀況吧!因為很多在即時新聞下,你要可能盡量在12小時內,甚至幾小時內就要先有個大概的雛型,因為網友和觀眾會想要知道第一手消息,而這樣的觀察也會直接反映在點擊率、觀看數上。因為前期跟著跑的新聞上屬性算是比較軟性的關係,所以其實算是可以應付得來的。
之後的三個星期是我所學收穫最豐盛的時候,因為變成只有我們實習生自己作業為主,我和搭檔也至少跑了三、四條新聞,甚至有一大早跑到苗栗、中壢採訪的經驗,參與的事件算是蠻多樣類型的,儘管我們有分配一人文字和一人影音,但不管擔任哪個角色,我們都要很孰悉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不向學校裡我們可有幾天的方式準備,線索或是資訊有時都是「祕密活動」,你可能要在前一晚趕快對事件有大概的了解,才不會在現場有些不知所措要怎麼起頭。
再來與發起運動的成員協調也是一種訓練吧,因為資訊在他們手上,有時也會需要他們的專訪,所以在現場,我們盡可能的有問題就趕快記下來,等他們記者會結束在馬上採訪他,以免之後可能不太清楚或是忘記人名的小差錯。
老師和學長姊都會定期聚會,提供我們時間討論所遇到的狀況和交流,所以當我們有問題時,其實都可以在這個時間點提問,我覺得蠻重要的是學長姊給我們的一些故事吧!之前他們在採訪的習慣或是一些情況,會告訴我們要怎麼去解決,還有其他媒體記者在的同時,我們要怎麼應對。
總之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和學校不一樣的實習經驗,尤其是在台北的生活,跳脫了我原本的思緒,真的有種類似獨立記者一樣自己打包事件的感覺,在最後一次我和另一位實習記者都獨立跑了各自的一條線,等於自己做了一則新聞,還蠻有成就感的。而且蘇然在一個月跑了不少線,但在兩人的合作下比較不會太忙,反而能夠事後整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