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如果不是看到網路上有人說媒體不報導香港新聞,我還真的不知道香港發生了這麼大的事!」
前幾天,許多朋友發出同樣的感慨,他們習慣看有線電視新聞台,卻很少看到有關香港佔中的報導。並不是所有的媒體都忽視這則新聞,台灣的獨立媒體、主要報紙,或者中央社都提供了不少內容與版面,而9月29日,聯合、自由和蘋果也在頭版及內頁大幅報導。
新聞台為何會對發酵多時的佔中議題輕輕帶過?原因當然很多。
有人覺得事件來得太快,反應不及,但「佔中」已是長時間預告的行動,並非無法提早準備,再加上電視台和國外媒體長期合作,即使來得突然,只要接上訊號,加上翻譯,再作電話訪問,以新聞台的能力並不是難事。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類新聞的收視率低,所以不會報導。但有趣的是,如果一則新聞不先播出,如何能被「收視」?怎麼知道他的「收視率」是高?還是低?
許多時候,媒體經營者總是憑著過去的調查經驗或對觀眾需求的想像,甚至是自己的直觀判斷報導新聞,但卻未必每次都能「猜」到觀眾喜好,正確推演出觀眾需要。如果觀眾真的不愛看,又如何解釋網路上狂亂轉貼的香港資訊,以及報紙的大幅報導?難道電視台主管的新聞判斷力異於常人?新聞價值的認定與眾不同?還是有其它的深層因素?
是生意的問題,也是新聞判斷的問題。
已經有研究指出,台灣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大多是報喜不報憂,即便是聲稱「本土」的新聞台也考量中國市場,更換政論節目主持人。多角化經營的媒體老闆與中國有著綿密的政商關係,或者也因為對中國市場的渴望,不利於中國的消息總是被自我審查、自我放棄。基層記者辛苦採訪的新聞也可能因為不合老闆的政治喜好,而被視為敝屣。
本地瑣碎化的新聞市場,也讓不少新聞台逐漸失去了應有新聞判斷能力。藝人、庶民等低成本八掛花絮成了電視台的主新聞,新聞好手被綁手綁腳,理想難以實踐。惡質的電視市場,讓新聞台已成了理想煉獄,消磨與扼殺許多熱血媒體人鬥志與能力,在這樣的環境浸淫過久,新聞判斷力難免受到影響。
媒體當然可以有自己立場決定新聞報或不報,但這樣的決定也顯露新聞媒體的價值與能力。一則新聞報或不報,對新聞台來說,或許只是小數點上的輜珠利益,但卻同時反映出媒體的視野、格局、利益與能力。
其實,佔中新聞報與不報,也影響台、港、中人民的相互理解與兩岸關係。
台港兩地往來密切,不但有共同的文化經驗,相似的政治處境,甚至與中國之間有著相互牽動的微妙關係。不論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什麼?對中國或香港抱著什麼樣的想像與期待?了解當地發生的種種事實,才能決定如何交流,讓人民與政府作出適切的判斷。
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糟,這兩天新聞台開始重視佔中事件的發展,甚至組成專題小組。或許,觀眾應該更主動地告訴新聞台我們愛看什麼,這不僅公民力量的展現,也是媒體更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