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表演場地的進階班:地下社會

文/林倩

之前阿飛西雅的KK在她的臉書說,不應該用表演場地的大小來區分等級,「簡單說地社不是國小,the wall不是國中,legacy也不是高中…。」在我的記憶之中,地下社會的確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場地,對樂團而言,有知名度不一定排得上節目,排的上節目但現場不一定能表演得好,就算表演得好,結束後也不一定能融入那特殊的文化氛圍。

對我來說,能在地社表演,表示薄荷葉已越過了青澀階段,逐漸成長為能夠適應各種表演場地的成熟樂團。

我們開始在地下社會有定期表演,中間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努力。聖界、The Wall體系喜歡找新團,培養新觀眾,常舉辦好幾個樂團一起表演的聯合活動,只要多認識幾個樂團朋友,要站上舞台不成難事。女巫店重視的是一種陰性書寫的氣質,特別喜歡女性創作者、民謠歌手、輕搖滾,對於表演者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和觀眾的交流互動,老闆郁晶都會多加提醒。而河岸留言則是,只要妳最近開始有活動,老闆娘小儀姐就會主動跟妳連絡,而且特別偏好流行曲風。

但想進地社表演可沒那麼容易,地社的股東們是一群聽搖滾超過20年的重度音樂愛好者,包括了留英的社會學博士,在倫敦親身經歷過Blur和Oasis的亂戰時代,DJ群幾乎都待過淘兒唱片城,每個人的經歷都可以寫成一本像《失戀排行榜》那樣的小說,而會去那邊聽團的人都是玩團的老搖滾、專業樂評、資深搖滾樂迷、在台工作的外國人、藝術家。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形構出專屬於地下社會的風格,不是每個樂團都可駕馭那特殊的表演場地。

妳要有心理準備,今天去表演的時後,音箱可能已經被上一個樂團操破,鈸可能少了一片,剩下的幾片敲起來也沒這麼響亮,大鼓皮又掛了,鼓手最好自己帶小鼓,麥克風因為漏水的關係不停導電,一定要準備個麥克風套,地板還沒修好,要小心效果器的擺放位置不然很容易踩空,舞台空間還是那麼擠,移動範圍只30公左右…。

也不是每個觀眾都喜歡地社這個表演場地,菸霧瀰漫,每個人都在喝酒,可能要坐在髒髒的地板上,人一多大家都要站著擠來擠去,只有一間小廁所,排隊要排好久,拍照?算了吧,燈光這麼暗怎麼拍都是糊的…。

但地下社會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重要?當他結束營業時,為什麼會使上百人站上街頭抗議?因為他代表的是一個「場所精神」,是一個存在於物質條件之外,精神文化的累積和延續,是scum、vibe一脈相承傳遞下來的搖滾歷史。哪個音樂人沒有在地社喝醉酒的經驗?哪個人沒有在地社的廁所吐過?哪個人心中最完美樂團演出前10名不包含了地社?甚至地社樓上的藥燉排骨,地社對面的師大小公園,地社那條街上的7-11和全家,都是整個次文化場域的延續。

話說回來,當「新舞台」都可以利用文資法的矛盾登錄為文化景觀時,地下社會何不也來這招?

搖滾人其實都很浪漫吧?地社就是一個對音樂愛恨分明的場所,薄荷葉一開始並不受到地社的喜歡,如果不是吉他手鍾語桐大學畢業的時後,在那邊當bartender,我們可能一直都只能在外圍繞圈上不了舞台,即使排上了表演,到真正被宗明、志堅、東東老師等地社元老肯定,也是好幾年之後的事了。

但我覺得,這漫長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很值得,因為他讓我成為一個更有勇氣的表演者。

(圖為the daymakers/2008於地下社會)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