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輔大】─大學為什麼需要工會?2014 / 12 / 12 (五) 13:40 @文學院LI 200教室
大學應該是一群教師與學生,共同追求真理的地方。
近代西方大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中古晚期(12世紀初)的歐洲。當時大學的組成,實際上是一種學人基爾特(Universitas societatis magistrorum discipuormque),亦即一種具教育性質的基爾特(Guild)。所謂的「基爾特」,是一種由共同職業成員基於互助與保護精神而形成的組織,其性質類似於傳統中國的「行會」。
中古時期的大學,或由教師、或由學生而組成不同的基爾特,並相互爭奪學術自由、教育行政與經濟利益的主導權。由於大學自始便是一個富有自治精神的團體,因此並非全然受到政治與宗教力量的控制。事實上,在中古後期,許多大學便經常向各國君主、封建領主、自治城市以及羅馬教廷要求法律與經濟的特許權,乃至以「罷課」為手段要求城市當局或教會改革。因此,大學原本即是一種深具獨立性的社會力量,而非近代中央集權民族國家體制下的工具,特別是許多與自治城市發展密切的大學,更是如此。雖然,隨著近代國家權力的擴張,大學的自治權不斷受到侵奪;但是這種「自治精神」仍然保存在學術自由與校園自主等面向,以迄於今。
然而,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知識商品化以及資本主義深刻化的今天,大學的教職員工生,竟然組起工會來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績效主義的主導下,原本用於企業經營的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竟成為大學內部運作的重要指標;姑不論大學究竟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還是另一種KPI (Keeping People Idiotic)的地方,但很顯然的:在大學裡頭的所有人,都開始成為知識生產線上的勞工。
正是意識到這樣的變局,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於焉誕生。只不過,在今日臺灣,若想要在大學裡頭推動工會組織,顯然還有一些文化觀念上的阻力,有待克服。畢竟如果以傳統中國的士大夫觀念來看,大學相當於國子監、太學,而「士」乃是「士農工商」四民之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本是常態,又豈能淪落到成為「執技以事上」的「工」?
事實上,在民主社會中,基於平等觀念,本無「四民」之分;更何況「勞工神聖」,勞心勞力,皆屬勞動,並無「治人」與「治於人」之別。而如今功利主義掛帥,學術自由岌岌可危,若不團結因應,必將失去大學這個追求真理的場域。
本周【哲學星期五@輔大】,由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輔大分部召集人陳君愷主持,特別邀請到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與談,就此一議題,深入剖析,並提示組織工會的現實意義,及如何確保大學的存在價值。
【時間】 2014年12月12日 (五) 13:4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學院文華樓LI200教室
【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捷運新莊線,輔大站 1 號出口)
【主持】 陳君愷│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輔大分部召集人、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與談】 陳政亮│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主辦】 哲學星期五@輔大志工團、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輔大分部
【活動網頁】http://goo.gl/hHD55n
【參考資料】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http://www.theunion.org.tw/event
【策畫行政】陳君愷、沈清楷【海報設計】張耕蓉【開場主持】陶漢【摘要】包依玲、吳政龍【錄影】陶漢、吳尚任、洪正榮【攝影】祝常悅【影音後製】吳尚任、吳政龍【行政協力】周上勤、鄭琬宇、陳昭宏、簡翊展、劉啟頁、李佳怡、陳孝賢、薛雅心、陳瑀纓、歐枱均、施宇倢
【哲學星期五@輔大】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atfju?ref=stream
【哲學星期五@輔大】Facebook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42414682462325/?ref=ts&fref=ts
【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
https://www.facebook.com/cafephilotw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