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發電機

20151017 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

近年來,面對「所謂的中國崛起」,如何理解中國成為全球熱點話題。不同國家、地域,乃至不同身份的研究者,因其各自需要、特定歷史脈絡與歷史認識、視角、(無論有意或無意的)選擇,形構著多樣化的中國認識,且始終與特定的中國理解有關。然而,對台灣而言,「中國認識」究竟意謂著什麼?「中國認識」的前提是否在於將中國視為「他者」,以「別異化」(包含傳統與現代、帝國與民族國家、封建與現代等)的方式來形構彼此之關係?對台灣的自我認識而言,應當如何思考自身與中國的關係?

台灣身處中國周邊以及亞洲內部,位置有其歷史特殊性,而台灣總是被銘刻著多層次、多面向的歷史身影(殖民與現代化、後殖民與解殖、冷戰內戰複合格局或兩岸分斷體制等),甚至近年來在台灣學術界中逐漸被重視的、關於日本中國學研究、韓國的中國學研究之相關問題意識與身份認同的思考等,皆凸顯當前關於中國認識的迫切性。

在上述思考下,本論壇發表者們提出核心問題,即從歷史的脈絡而言,兩岸關係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台灣對中國的認識不應以將之視為「他者」為「前提」,兩岸之間雖然存在著分斷歷史的現實,但這樣的歷史認識如何被歷史地理解?方為要旨。當台灣慣於從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的視角(如美國)來進行自我理解時,是否敏感於自身與此種視角之關係?對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而言,中國不同於自身,作為「他者」的中國,乃是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進行自我認識的前提;但歷史地說,兩岸關係不同於日本與中國的關係,甚至也不同於諸多亞洲國家、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因此,對台灣學術界而言,中國認識或許不應再以取道於其他國家之中國認識方法而為之,反之亦然,正視中國自身的歷史脈絡,或許才是恰當地理解台灣的契機。

依此,本論壇以「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為總題,即試圖歷史地理解中國與台灣。本論壇各發表人藉由對「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的相關探討,希望能為台灣提供不同的思想面向,從而正視兩岸關係的積極意義,以及當代中國論述所可能蘊含的豐富內涵。

時間:2015年1月17日(六)14:30-17: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劉世鼎(澳門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講者:
許育嘉(台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中國想像」或是「亞洲想像」?「帝國/民族國家」語境下的中國論述

張鈞凱(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講題:對台灣而言的中國道路

邱士杰(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講題:八十年代初期的明清經濟史討論與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主義市場
論──以吳承明為線索的分析

林峻煒(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內在視野與現代性批判:探究汪暉之中國思想論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紫藤廬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來源:台社中心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