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楊鵑如
「抗旱不等於休耕,否則農民喪失生存權 消費者喪失選擇。」去年底(2014)中央政府宣布農業停灌休耕,休耕面積為歷史上面積第二大,達4.1萬公頃。明天(1/14)是桃竹苗、嘉南地區停灌公告日,今天(1/13)數十位老農、青農與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等團體前往行政院前開記者會,訴求拒絕強制休耕,反對用水重工輕農,要求水權公平分配。會後農民與團體代表與水利署、農糧署協商,無具體結論。所有人再前往立法院拜會各黨黨團,獲得民進黨、台聯黨代表簽署承諾,國民黨代表則表示「不願像民進黨作秀」拒簽承諾。
極端氣候下,旱災來臨,台灣政策是先拿農業休耕停灌來開刀。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政策不合理處有三:一、水資源分配不平均,先犧牲農民,補貼工業用水,國家水資源政策要調整。二、水利法第18條農業用水優先,政府反其道而行。三、除了休耕可以轉旱作,兼顧農民工作權及全民用水權。
由於旱災恐不只有一年,未來還有可能再發生,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政府應思量合理調配水資源才是解決之道。台灣農村陣線代表陳平軒表示,農業不只生產作物,還有許多外部效益,農民是環境守護者,也是消費者健康的守護者。而工業最被詬病的是製造汙染、廢水,影響台灣人健康,賺錢卻都進到大老闆口袋。水資源不公平的分配,顯示政策圖利少部分財團,對大多數人不公平。陳平軒說,去年年底與農委會等官員展開協商,協商後官員回應「基本上還是叫農民休耕吧!」然而相關農業從業人員的補償仍有缺漏,代耕業者完全沒有補償,農委會也拒絕規劃其補償範圍。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說明,所有統計數據對農業部門不公平,有媒體拿「竹科產值1兆1000億、桃園工業園區2000億」與農業部門「4.1萬公頃停灌,損失70億元稻作產值」比較是不對的。他計算一年生產稻作150萬公噸有350億元產值,更重要的是,農委會官方報告也指出水稻田背後還有水資源涵養、文化、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的貢獻,一年超過2000億。最大的不同是,2000億的外部效益是全民享有,但工業區賺的錢卻是進入少數資本家的口袋。若停灌休耕,除了農民喪失生存權,更大的損失在於全體民眾。
陳吉仲再反駁,用水比例數據上,農業部門、民生及工業用水被計算是7:1:2也是不對的,水稻田用水有4成會回歸地下水涵養,這是統計數字沒有真正呈現出來的地方。
陳平軒說,目前將進入第一階段限水:「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是政府說為了不要進入第二階段而採用的方式。尚未進入的第二階段則是停供噴水池、清洗街道、水溝等不急需之用水,減供部分限制「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之非工業用水大戶減供20%,工業用戶減供5%」他批評,第一階段先讓人民用水比較不方便,第二階段卻讓工業有比較優惠的待遇,為了工業方便犧牲全部農業?
身為向地主承租土地的「大佃農」徐同權提到本次休耕補償金發放問題「無法進入代工業者口袋」。徐同權表示,地主可能都不是實際耕作者,現行農事多半有各專業農事服務業業者分工合作耕種,例如育苗、插秧、整地或收割,都是不同耕作者。他批評,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口中實際從事農事的「代耕業者」,就是沒有被政府照顧到的一群人,但是休耕政策中的補償,到目前為止完全忽略眾多代耕業者。徐同權說:「台灣政府查詢地主資料很完整,找得到人補償;但是代耕業者完全沒有資料。我建議政府建立普查代耕業者資料庫,官員卻回應『這得花多少時間精力』」他認為韓國在農業普查做得很好,甚至調查有無農家子弟,更列為重點輔導對象,相比之下台灣政府對於農業永續完全沒規劃。
自產自銷、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竹東農民莊正燈租地種田,居然不是農委會體制內補償的對象。他說:「政府鼓勵自產自銷,但我們農民卻被騙了。休耕政策下一整年生存權、工作權都沒有,完全沒收入。」同樣的,政府鼓勵青年返鄉政策,也讓青年無所適從。新竹新豐的年輕農民、76年次的劉政雨說:「老農平均65歲,要鼓勵青年返鄉種田,又斷我們的路。請政府給我一個交代與保障,年輕人默默耕耘,卻被抹煞。」
在台東製作天然釀造醋的農民徐蘭香,老家在桃園新屋,也是位於停灌區。她說:「農民被休耕,消費者更慘,被迫吃進口米,政府卻毫不在乎,提升健保。過去民眾健康守護在於農村,現在人生病得進入醫院。」她不滿因為「農業產值低」的說法所以要休耕,她反問:民調只有9%的總統馬英九,他的產值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