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庫合作伙伴【島弧・黑潮】――Japan Broadcast提供
在階層差距的社會裡,有上與下之分。在不同的兩個世界裡長大的小孩,究竟有何差別呢?金錢、教育、思考方式……。即便住在同一個東京,也幾乎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專家在敲響兩個世界「正分裂進行中」的警鐘同時,與已經各自踏入其中一個世界的2名大學生見了面。
■由美小姐的情況,「過去不知道日本的貧困世界」
「我曾以為貧困是國外才有的事。過去我不知道日本也有貧困的世界。」慶應大學4年級的由美小姐(23歲)如是說。她的父親是大學的教員,母親是中小學的老師。她在東京都世田谷區的獨棟房屋裡長大。她上區立小學,然後中學與高中則進入東京都內知名的私立完全中學。
小學時,她曾去過住在集體住宅的小孩家裡玩。那時候她曾覺得「比我們家還狹小呀」。似乎比起集體住宅,獨棟房屋「排名較高」的樣子。說起來原本在世田谷有錢人就比較多的樣子。隨著長大成人,她也大概瞭解了這樣的情況。只是她對此也沒有再深入地去想過什麼。
大學1年級與2年級的冬天,她參加了一個造訪菲律賓貧窮地區的行程。那是因為她對小學時母親曾告訴過她有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活動有興趣。那時她只是單純地想著「想要幫助貧困的小朋友們」。但是現在她才想到「幫助很可憐的小朋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眼光」。
如果只是幫助人們的話,他們的生活是不會有所改變的。應該改變的,是社會的結構。與當地的小朋友見面、談話之後她第一次察覺到這樣的事。然後她心裡突然浮現出「在日本也有這樣的小朋友嗎?」的疑問。回國後,她在檢索網頁上打入「低所得 志工」這樣的關鍵字並開始查詢。
剛好在同一時期左右,母親的執教地點轉變到貧困家庭較多的地區的小學。在低所得家庭裡,學習能力較低的小孩也比較多、有無法每天洗澡的小孩等事,「果然在日本也有貧困的情況呀」,即便在同一個東京,只要地區一變,世界也就跟著不一樣了,她從母親的話裡著實地如是感受到。
在日本有著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當瞭解到這點時,由美小姐不是「想看」而是「想解決」。
因此,她立刻開始當起教導貧困家庭小孩學習的志工。那是一個在東京都內針對低所得家庭中學生所開的免費學習教室。
為什麼沒注意到在這麼近的地方有貧困的情況呢?由美小姐這樣回答「因為在自己的周遭,活在與自己相似環境的人比較多,沒有出現過貧困的人。」許多友人到現在也還不知道就在距離自己很近的地方存在著貧困的情況。
■來自母親的虐待,歷經兒童機構……孝典先生的情況
「我們曾待在相當狹小的世界裡。到了現在,我非常瞭解。」東洋大學2年級的久波孝典先生(21歲)這樣說。
小時候,父母親曾對彼此暴力相向。小學2年級時,父親自公寓跳樓自殺。母親則沒在工作,對久波的態度也越增激烈。如果不在幾點完成作業的話就不給飯吃。就算被出了不可能會做的課題,如果不會的話就被毆打、勒脖子並且在只穿著內衣褲的樣子下被趕出家門。也因此他離家了好幾次。
小學5年級的冬天,母親用膠帶做成一個圓圈,並自天花板垂掛而下,然後說「去死吧」。他想死了也沒關係,就吊上了膠帶圈。等到發現時,膠帶已經斷掉了。
自該事件後,他立刻就進入了小平市的兒童養護設施「二葉武藏之丘學園」。他想那裡真是天堂。因為可以自由地玩耍,也有供應三餐。
「我們是靠稅金生活的呀」這是自己和機構裡其他的小朋友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看著學校的同年級學生,他知道了普通的情況下,大家都有父母親,只要向父母要想要的東西就會買給自己的樣子。但是他並不羨慕。
因為知道那是辦不到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期待過。他只有接受在眼前所存在的東西。他也沒想過要瞭解其他的世界。他覺得被動的態度是自己與身旁周遭的小孩所共通的。說著「想要上大學」卻甚麼都沒做就這樣從高中畢業,然後在18歲時離開了機構。
他轉移到支援出身自機構者的「自力援助之家」後過了1年。藉由在超商的打工,過著月收入10萬日圓的生活中,受到認識的人邀約,去看了某個競賽。那是一個發表「我想致力於這樣的夢想」、相互競爭各自魅力的內容。開發新的搭乘工具、支援發展中國家……。台上的人們眼睛閃閃發光且熱切地訴說著。
突然他感到「自己所不足的東西,就是這個呀。」那些人完全沒有想著「怎麼可能做得到」,而是相信「可以做得到」。
為了找尋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他決定要上大學。他在可以半工半讀的夜間學院取得合格的成績。接著他領著出身自機構者所能領取的三個給付型獎學金,在巢鴨獨自生活。
久波先生把不用擔心錢的問題而能在大學學習的現在說成是「受到眷顧」。許多朋友到現在也仍然「未受眷顧」,且一直不知道「受到眷顧」的世界長怎麼樣。那樣的差別是什麼呢?「運氣」,他這樣簡短地回答。
■6個人當中就有1個小孩處於貧困
日本小孩的貧困率(17歲以下)正逐漸攀升。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調查,2012年的小孩貧困率是16.3%,平均6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如果再將範圍限縮至單親家庭的話,2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處於貧困。
致力於解決小孩教育差距的公益社團法人「chance for children」(本部位於兵庫縣西宮市,http://cfc.or.jp/)的今井悠介代表(28歲)說「許多人都沒有真正感覺到『真的每6個人就有1個人之多』的現實。小孩的貧困狀況難以被看到。」
由於有著「每件1百日圓」的店和低價時尚,所以從外表看起來很難瞭解經濟上的差距。今井指出「依貧困層和富裕層所住的地區或社區正不斷地分裂,與不同境遇的小孩相遇的機會也正在減少。我們可以感覺到特別是都市部分,其差距甚大。東京就給人有著貧困家庭與富裕家庭分落在各個地區,且同樣階層的家庭集中在同一地區的印象。」
小孩因為貧困,所以像是升學等對許多人來說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機會也被剝奪。
但是,隨著時代不同,對許多人而言「理所當然應該存在的東西」也有所改變。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人就為食衣住所困擾。但是在現今,去補習班是理所當然的,東京都內的就讀大學率也達7成之多。其中,因為不論自己怎麼努力也沒辦法的原因而放棄升學或夢想的情況,對小孩來說,其精神上的壓力相當大。
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社會保障應用分析研究部長阿部彩等人的團隊曾在2008年以1,800名市民進行了一份關於「在現在的日本社會所有小孩該被給予的東西」的意見調查。
半數以上的人做出了「所有的小孩絕對該被給予」的回答項目只有全部26項當中的「早餐」、「看醫生」、「親手做的晚餐」等8個項目而已。其他的項目皆在半數以下。例如「至短期大學.大學的教育」是42.8%、「生日的慶祝」是35.8%、「小孩專用的書桌」是21.4%、「家長覺得必要的情況下讓小孩去補習」為13.7%等。
1999年英國在同樣的調查中,即使是如「興趣或休閒活動(90%)」、「玩具(84%)」等與教育沒有直接相關的項目,做出「有必要」的回答也相當多。
新聞來源: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DY1R41GDYUTIL00B.html
圖片來源:
http://up.gc-img.net/post_img_w…/…/pUjElBVSmkzHm9n_14976.png
原標題:在階層差距的社會下長大的小孩子們分成上與下的兩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