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孟佳( 國立曾文農工 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
現今社會已較過去開放進步,有關「性別」的議題,高中的公民與社會課程探討並不多;但,性別卻是個人生活、社會關係甚至文化層面中,相當重要的議題,這領域看似簡單明確,卻充滿了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因此,我想藉由公庫這個版面,或許可以定期與同學們聊聊「性別」。
日常生活中充滿著性別,多數人們對於性別的認定總是那麼地理所當然。見到某個人,直覺地先判斷男或女,看到的是姓名,反射性地加上「先生」或「小姐」的稱謂。再者,某些運動比賽,不論是開場活動,或中場休息的表演,充滿著與該比賽十分衝突的展現,譬如穿著爆乳裝開球[註1],女性啦啦隊成員有著窈窕的身材,穿著胸部幾乎快被撐破的性感上衣,搭配超短迷你裙勁歌熱舞著,此時捕捉這些〝美麗身影〞的閃光燈,絕對是不停歇的;表演結束後登場的則轉變為陽剛的與力量的,充滿〝男性〞氣味的比賽。
社會上多數人無法像上述男男女女的肌肉與妖豔,但我們卻盡其所能的,透過不同手段來區分男與女的「理想差異」;甚至包含髮型(如長短)、衣服剪裁(如腰身與鈕扣方向)等等。
這樣的差異似乎如此的理所當然,如同台灣位於北半球的概念一般,自然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這樣的差異造就出男女有別的「自然信念」。倘若,未能遵循甚至挑戰這個信念者,便成為了「逆天行」的罪人;如,生理性別的男性卻穿著飄逸的女性洋裝,反之亦然;更甚著兩個相同性別者彼此相愛,希望步入婚姻並享有法律保障,也能牽扯出同性婚姻導致「人獸交」般的推論[註2]。
社會的不同結構藉由不同的方式引導人類行為,引導人們展現出符合生理性別(SEX)的行為,這些觀念想法在社會中不停地流傳,透過不同的方式傳播著;傳播的媒介包羅萬象,學校系統、家庭教育、社會關係與傳播媒體等等,當然也包含上述的立法機構。
不論男或女,絕不是與生俱來的樣子,都是一種建構/被建構的過程,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曾說,「我們並非生而為女人,我們是成為了女人。」而這樣的概念也能適用於男人,一個男人也是「變成」男人的樣子。「性別認同」確認了對於性別分類的歸屬,包含了我們是男或女,以及性別歸屬的意義,更包含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是怎樣的人;這些都是在我們生長過程中,逐步地累積轉化所生成的。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認為,有關性別轉化與生成的過程是有許多不確定的模糊地帶;性別是男或女的議題,看似明確分明,但若細緻地思索,必會發現其中複雜特性;簡言之,我們建構/被建構了屬於自我的陽剛或陰柔特質,這些特質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而我們也在這樣性別秩序的架構下,找到屬於自己或說是社會賦予的性別位置。
主流社會習慣於性別兩極的二分法,但陽剛的女性與陰柔的男性,女性為家庭經濟支柱,男性為家庭煮夫等現象,是越來越是常見的社會現象。根據金賽博士(Alfred Charles Kinsey)的心理學研究,大多數的人兼具不同比例的陽剛與陰柔,而不是兩極地絕對男性或女性。有趣的是,如此性別位置的逐漸鬆動,使得某些團體或個人緊張與擔憂,進而開始走上街頭倡議固守傳統性別價值[註3]。
性別之間不是只有上述的差異,更有不平等;有關女性的拙於駕駛、胸大無腦、婦人之仁與重感情不理性等看似幽默的言詞,都是性別不平等的表現,那麼不著痕跡地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可是,男性絕非性別不平等中的受益者,許多男性為了符合社會價值的男子氣概甚至男性尊嚴,而付出了相當的代價。譬如說,若有男性較為陰柔化或性傾向為同性戀者,甚至僅為較斯文或怯懦些,便會被認定為「娘娘腔」、「死GAY」等負面的稱謂,這些不同於主流男性定義的男性,往往成為受辱甚至是暴力的對象[註4];又或者,為了符合主流價值,多數男性必須承擔更多責任、壓力與工作上可能性的傷害[註5]。
有關性別解放的許多社會運動紛紛興起,雖然這些運動多數尚未完成目標,可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上對於性別位置的安排,除了是性別認同的根源外,同時也是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的緣由;因此,「性別」本身就是政治。
性別改革的歷史是一場革命,一場政治上的革命,更是一場人類知識的革命。
[註1]「豹紋趴」爆乳開球 大師兄老婆怒了?,自由時報,2014.07.06。[註2] 「呂學樟審同婚法扯「人獸交」直呼可怕」,新頭殼newtalk2014.12.22,邱珮文,台北。
[註3]「反審同婚草案 護家盟憂同性戀成流行文化」,新頭殼newtalk2014.12.22,邱珮文,台北。
[註4] 「玫瑰少年~葉永鋕」。
[註5] 「中年男性壓力大?心肌梗塞發生率暴增3成」,uho新聞部,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