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引君 圖/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
這幾年,隨著交通的改善,本來風景優美,條件甚佳的縱谷農業帶順理成章地成為重要的觀光帶。只是隨著觀光客湧進,越來越多以「發展觀光」的名義干擾當地農業的事情發生。
2014年11月初的龍田砍樹事件是個好例子。當時龍田茶改場應當地茶農要求,將其田邊路旁一排50棵高約30公尺的吉貝木棉主幹砍掉,留下5公尺的樹身,這件事被一位民眾拍照上傳到臉書,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台灣護樹聯盟和網路鄉民撻伐,說是「殺」風景。這件事情雖然不知所終,但不為人所知的結果是,砍樹的吳姓場長遭撤換調職。
近兩個月後,類似事情發生再度發生。當地業者推廣遊客躺在路上,「從不同角度看世界」,但遊客不定時躺在路上、甚至佔據一半以上車道,阻礙了農車與當地人行進,甚至按喇叭反被嗆三字經,長年以來地方累積諸多不滿。經決議村長宣布要限制業者不得再帶團「躺馬路」,卻引起一位財金知名人士批評「少了一點幽默感。」
仔細分析,這兩個例子的批評理由其實很難站的住腳。在砍樹事件中,批評者說茶改場「頭殼壞去」,但吉貝木棉是來自中美洲的外來種,它們最高可長到70公尺高和3公尺寬,而且每年可生長約4公尺。換言之只需三年,加上未鋸掉的樹幹,這些樹可以長到17公尺的高度!這些樹長在農田旁邊,除了遮到日照,嚴重防礙作物生長外,樹根不斷蔓延也危害到路面與茶園。更糟的是,如此高大的樹密集種植,上述的危害會乘倍數增長。顯然,當年在茶區道路種植外來種已是錯誤政策,如今為了「好看」去維護危害生態的錯誤政策,豈不本末倒置?
把躺在路上當旅遊行程更是荒唐。雖然當地行車少,但任意讓遊客隨意躺在道路上,等於把遊客暴露在危險之下。尤其躺在地上等於脫離駕駛的視線,假如滿載蔬果或原料的貨車疾駛而來,因此肇事或不小心讓重物掉落在路旁的遊客身上,後果不堪設想。而且龍田開放觀光的區域不算少,當地導遊卻要挑沒有什麼商家和公共設施的農業區道路來躺,這叫發展觀光,簡直啼笑皆非。
這兩起事件顯示,為了沒有產值的「好風景」和「觀光發展」,一個農業縣份可以無視嚴重妨礙當地農業的事情,盲目附和對地方產業生計一無所知的都會觀光客心態,實在令人費解。但如果沒有地方政府長期歧視農業和提倡「負值觀光業」,可能也不致於這樣。
所謂「負值觀光業」,即打著觀光的名目辦大型活動,卻把成本外部化,轉嫁到當地的農業與居民身上,也不培養當地人經營在地觀光服務業,任由其惡性削價競爭,然後把主要的利潤奉送外地資本家或少數人經營的飯店住宿與運輸上的觀光業。這結果是在地人不但未從觀光受惠,反而損失慘重,但資本家和政府部門卻將這種傷害當成觀光特色來宣傳。
以2013年雲門舞集應臺灣好基金會邀請,在池上表演「稻禾」時為例。為了這場演出,「農人特別提早插秧才能提前收割,其他農田為了保留這一片稻穗美景,也〈必須〉…延後收割…,池上鄉農會還特別發了一張公文,請農民配合在11月1日至3日活動期間不要割稻。」池上的政府機關阻礙農事進行,只為了給雲門舞者採在未收割的稻田上表演,然後現場滿滿的觀光客造成喧囂與交通堵塞。恐怕對當地農民而言,這年的收獲只充滿著怨氣,而非「豐收的喜悅」。至於鄰近伯朗大道的農田,早不知道有多少遊客踩踏拍照,隨意亂丟垃圾。讓農民欲哭無淚,一再要求把金城武樹砍了。
同樣地,鹿野高台的熱氣球這幾年被當成臺東觀光標誌大肆報導。但其實當地山區氣流和駕駛員技術不熟練,讓熱氣球在練習飛行時常掉在農田與農舍上,造成農戶的損失與驚嚇,多年以來卻從未受到該有的注意。
發展觀光活動未嘗不可,但應是農業的歸農業,觀光的歸觀光。當地方政府不把在地農業當成生計產業看,帶來的惡果是觀光客可以在某些觀光業者帶領下侵門踏戶,破壞既有的產業,演變成一種都市居民對邊陲地方的惡質刻板印象,以為農村的農田可以任意踩踏,農地可以任意蓋別墅,觀光客可以任意指使當地居民,但卻不需擔起一些責任。這種負值觀光業,將是大家揮之不去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