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中祥
教育部日前公布104-105年度獎勵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共有33所大學「得獎」。獲得補助大學欣喜若狂,除了掛上布條、張貼公告大肆慶賀,甚至發佈新聞稿大大宣傳。對許多學校來說,這不但是補助,也是肯定,是經費,也是榮譽,不但有助於暫時解決財政上的困窘,也可作為招生宣傳。
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目的是要強化大學對教學核心價值之重視,引導大學在教學方面進行整體性與制度性之調整及改革,以協助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改善課程規劃內容、營造優質教學環境、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並發展各大學之教學特色,特訂定本要點。
事實上,這樣的計畫是教育自由化的結果,隨著政府政策由「管制」走向「鬆綁」,教育也走向「自由競爭」,甚至商品化,教育經費的提供不再考量公平及普及的公共化原則,反而鼓勵學校提案競爭,向教育部申請專案經費補助。也就是由教育部「作莊」,各大學來「競標」爭取經費。
每年2月,大約是在過年前,教卓計畫的公佈就像是年終尾牙的摸彩活動一樣,讓人驚喜或哀傷,許多學校虎視眈眈、望眼欲穿,希望能得教育部長官、委員們的肯定。結果當然是得獎的開懷大笑,準備大張旗鼓,大大作為。沒得獎的,不但新年度的教育經費陷入困窘,正在執行的計畫也可能被迫中斷,更糟的是,這些大學校長,還可能會面臨董事會、教師及學生的責難。
教育部提供各大學教育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包括「頂尖大學」、「教學卓越」、「提升能量」,以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專案」、「計畫」、「補助款」,都成了兵家之地,許多學校的教學資源、研究經費、設備更新、專案人員的薪水都維繫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補助上,不只如此,學生能不能夠享有好的教學品質,也和這些經費息息相關。
為了補助,許多大學卯足了勁,殺紅了眼,不只是動員全校,努力蒐集資料、撰寫計畫,教師及行政人員還必須花費正常工作以外的時間,連夜爆肝,作文比賽,根本很難兼顧研究及教學,對許多學校來說,搶到經費,先活下去,比較實在,而當「利字」被迫擺在中間,教學、研究只好放兩旁了。
有些大學更是想盡各種方法,動用各樣的關係,積極聘請教育部的退任官員到校專任,甚至成為一級主管,或是大學校長。部分退役官員雖然未必有不錯的行政、教學、研究能力,但至少了解教育部的運作邏輯,也有不錯的社會關係,不但是學校的重要「門面」,對於經費申請多少也有所助益。有趣的是,這些計畫間接地為這些官員找尋了第二春,但也同時排擠了年輕學者進入大學任教員額。
作文比賽與開獎式的教育補助政策,不但讓大學教師及行政人員像在籠子裡奔跑的白老鼠,不務正業地陷入無止盡的經費追逐賽,也讓許多學校的教學、研究、行政無法作長期的規劃,不少計劃因為沒有經費被迫中斷,前功盡棄,然而,不論教育或研究都必須長期累積,這種不穩定的教育財政,又如何會有好的教育及研究品質?
荒謬的經費政策,也讓大學逐漸失去自主與自由,不但為了生存,耽誤了教師本職、本業該作教學與研究,大學該有自由思辯風氣逐漸消失,老師成了「專案計劃產生器」,機械式地產製各種計劃,在行政瑣事的擠壓下,根本無法進行知識生產與論辯。更糟的是,許多大學在於經費的考量,對於教育部的各樣政策不但屈就配合,甚至主動迎合, 不敢有太多自主想法,更不會有異議之聲,本該獨立自主的大學逐漸了行政及商業體系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