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依在牆外的無知者

文/謝尚

2015年2月11日,在大寮監獄傳出六名囚犯持槍挾持人質事件爆發之後,媒體所及之處瀰漫的氣氛讓人著實捏了一把冷汗。並不是來自於囚犯脫軌犯行的緊張情緒,而是一張棚子下擠滿了捧著爆米花的各種角色:冷笑的、放空的、大聲訕笑的、冷血的;當然還有盡責的轉播員,肢體語言誇張的講評人跟設備完善的call in系統。12小時過去後,事件落幕。六具囚犯的屍體飲著彈排成梅花狀,至於理由,成了棚子下和轉播員之間令人作嘔的下酒菜。

在台灣,自2013以來,我們用了太多的犧牲來換取餘波式的自覺。大埔案、洪仲秋事件、消防人員安全、飛航維安與勞資問題、到前日的大寮監獄案。這件事觸及的不是我們近日爭取、辯論和容易得到普世支持的普通人的正義。這裡頭的人揹著罪責,試圖探求著他們曾經一度從他人身上剝奪掉的「權」,以及這社會中最單薄的一件外衣──尊嚴。

事實上,這件事在這個時機點爆開實在不幸,近日重大新聞不斷,加上時機點敏感,甚至有人列出一張近日要聞清單,認為此案是掩護用新聞,拿來轉移焦點。接著是新聞媒體的大規模報導,幾乎是一間報社就將近十篇相關新聞,而這還只是事件落幕前的量。事件落幕後,用google的新聞查詢來檢索,乖乖不得了,將近千篇的新聞連結,而這只用了三天的量。製造業,當之無愧。其實會出現如此大量的連結量,除了報社多、各新聞網、通訊社相互轉發新聞之外,有一大部分來自於沒有對重複內容作篩檢。

雖說網路新聞和傳統報章雜誌及電視新聞節目比較下,沒有版面限制和時間,但若沒有有形的框架來間接迫使自律式的篩選,影響有:

1.侵占閱聽人的接收容量;
2.分散記者人員的人力物力,無法再負擔其他新聞;
3.消耗其他訊息轉發的次數
4.稀釋近日應被連續追蹤之重大新聞的濃度

除了實質的傳遞面受影響外也沒有做到公正且面對犯罪新聞應有的態度。在這次的事件中,犯罪新聞在事發中理應:

1.避免罪刑正當化;
2.避免過於詳述犯罪細節;
3.不妨礙偵訊工作;
4.就事論事避免過度醜化犯罪者。

然後想想這此事件經過,雖然罪刑在報導沒有被正當化,但媒體卻自行淪為將犯罪事件鬧劇化的角色,例如讓一個民眾認為流於巷談雜學的節目來進行時轉播,還在人質call in期間依舊用戲劇性的手法呈現節目效果。若真是節目效果,那就是真有缺失,若那剛好是主持人平日生活風格,我也只能說製作單位還真敢讓這種人採訪啊!另外高空拍攝還有播報警方布置人力的影片,並把一切現況如實轉播,這真的不必要。這次的報導難題照理說是,一方面有很人性化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是對犯罪者不容情的態度,但這次新聞呈現的卻是脫離這兩者的肥皂劇,令人匪夷所思。

關於囚犯的議題,還有許多內容同樣具有新聞價值與重要性,例如監獄超收、監獄醫療、監獄組成比例、刑責方式的進步以及延伸出來的毒品除罪化的思辯、人權道德。台灣監所改革聯盟早在2013年便以破百篇的文章,來細論這次六位囚犯之聲明。顯而易見的,問題依舊存在,像隻野獸般,對整個社會發出咆吼。

影集「新聞急先鋒」在第一季第一集中,一開頭就明確說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在許多領域上,我們都是無知者;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在事實建構之前也是無知者。但在此時,只有成為時時刻刻都在尋求問題與答案的無知者,才能在烏雲密布的黑霧中,探到人性的光輝。(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經濟系四年級學生)

進入更多高雄「劫」獄議題討論!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