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外稿

【再見318】台灣如何健康自信面對大陸的身影

文/施威全

太陽花學運反服貿,有對全球化的批判,有對弱勢傳產的關切,但反服貿聲浪的壯大實是族群主義居首功。「投資600萬全家移民台灣」、「滿街將是大陸口音」的謠言,撐起了反中的氛圍,這是去年我在學運現場以及隨後頻頻入校園與學生對談的感受。

我曾質疑某些學生:你擔心的是陸資來開柑仔店,怕整個小家庭移民台灣,而不是反抗早已連鎖寡佔的便利商店與麥當勞。你到底反的是資本?還是特定族群?別拿『擔心生活方式會被改變』做藉口,你早已接受了被改變的生活方式,你怕的是不一樣的口音。
仔細檢視條文,ECFA與服貿不是比美國三零一威嚇、美國稻米進口、台美TIFA與美國智財權壓迫,更成功捍衛台灣主體性嗎?

面對大陸的新近崛起,台灣人原來自傲的台灣認同受到衝擊,自信受損;而面對美國﹑日本,卻數十年甘於自卑、婉轉承歡,熱烈歡迎麥當勞與7-11。為什麼?因為台灣的國族認同裡有金錢拜物教與種族主義的綑綁糾結。

台灣對大陸,從敵視、歧視到疑懼,從國民黨威權時代的「反共愛國」傳承至今成為反華,一以貫之。黨外運動把反共轉化成反中,「台灣人出頭天」的族群主義召喚迄今仍然發酵,只是假想敵從外省人擴大為在大陸的中國人。中國大陸崛起的龐大身軀,其影子橫蓋台灣上空,讓台灣人民對兩岸交流猜疑,但也是台灣權貴爭相朝貢的圖像坐實了基層民眾的擔憂與不滿。

太陽花一周年,更該思考台灣該如何健康、自信地面對大陸的身影。政黨在這方面是令人失望的,謝長廷登陸,焦點在談憲法一中之類的高檔政治設計;連戰、吳伯雄訪陸,陸委會常會發新聞稿打臉稱其言論「不代表政府立場」,民眾觀感更可想而知。兩岸間的紫金山、國共論壇彰顯的是少數台灣人的利益而不是讓人驕傲的台灣風貌,更不是千萬來台陸客見證的台灣印象。當大陸民眾熱烈關注『愛滋村』、『穹頂之下』的當下,台灣各方高層在大陸的身影多麼老舊。馬習會、朱習會或蔡習會相對不重要,台灣NGO、環保、女權、企業社會責任諸多聲音可以在兩岸重要平台發聲,這才是台灣面對大陸的漂亮身影。

更多有關【318一週年】相關討論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