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正
Rasa sayang, hey!,
Rasa sayang sayang hey,
Hey lihat nona jauh,
Rasa sayang sayang hey!
我墜入愛河了!
我墜入愛河了!
瞧那遠方的姑娘啊!
我墜入愛河了!
「啦莎莎揚(Rasa Sayang)」,是一首曲調輕快的馬來民歌,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幾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不過這首好聽的歌曲,卻引發了印尼與馬來西亞兩國的爭議。怎麼回事?
兄弟鬩牆,剪不斷理還亂的兩國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建立之前,兩國目前所在的大大小小上萬個島嶼上,存在許多小王國。這些島嶼及其人民,受到英國、荷蘭、葡萄牙等西方列強數百年的宰制,直到二次大戰後國際勢力洗牌,加上當地知識分子受到現代民族國家的思想洗禮,才陸續追求獨立。粗略地說,印尼脫離荷蘭獨立,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
一九四五年建國的印尼,與一九六三年建國的馬來西亞,都是以馬來民族為主要人口的多民族國家,伊斯蘭教也是這兩國人民主要信奉的宗教。在語言上,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而印尼的官方語言則是以馬來語為基礎而訂定的印尼語,兩者略有不同,但可互相理解,有人將其比喻為英語和美語的差異。
也許是因為太親近太相似,從一開始,兩國的關係就極度緊張。
馬來西亞在一九六三年準備組成聯邦時,先前已建國的印尼便激烈反對。當時的印尼總統蘇卡諾(Bung Sukarno)認為,這是西方帝國主義顛覆印尼的陰謀。他更在印尼國內發起「粉碎馬來西亞」的政治運動,並揚言出兵攻擊馬來西亞。
雖然最後馬來西亞聯邦還是成立了,不過先前的放話顯然不是個好兆頭。幸虧印尼總統蘇卡諾下台之後,兩國各自忙於內政,平靜了好一陣子。但兩國比鄰,領土和領海問題一直沒能徹底解決,彼此的衝突齟齬勢所難免。
隨著馬來西亞的工商發展大有起色,亟需國外勞力補充,於是鄰近且文化語言相近的印尼勞工變成了首選。恰好印尼也因為人口眾多就業不足,大量輸出勞力至馬來西亞,至今已有超過一百萬印尼勞工在馬來西亞工作。這原是互蒙其利的合作,但卻也成為兩國反覆衝突的導火線:印尼勞工在馬來西亞是否受到虐待?或者,是否危害當地治安?
尤其到了二○○五年,雙方因為蘇拉威西海域的石油開採權利發生嚴重爭執,甚至派出軍艦戰機宣示主權,瀕臨戰爭邊緣。
情歌下糾葛的民族意識
從兩國的恩怨一路看下來,就不難理解「啦莎莎揚」這首談情說愛的馬來民歌,怎麼會變了調。
在原本即已緊繃的關係下,二○○七年,馬來西亞政府旅遊局將這首「啦莎莎揚」當作觀光宣傳影片的配樂。印尼對此非常憤怒,指責馬來西亞是文化盜賊,除此之外,印尼也指控馬來西亞將蠟染、木偶等傳統文化占為己有。但是馬來西亞反駁,這首歌屬於所有馬來族群。
雙方似乎都沒錯。當印尼還是荷蘭殖民地時,荷蘭即已使用這首歌招攬觀光客。印尼獨立之後,也以這首歌作為亞運會中的印尼代表歌曲,並把這首歌當作幼稚園的音樂教材。但是在馬來西亞這邊,早在建國之前,馬來西亞製作的電影裡也早已採用了這首歌。
「啦莎莎揚」的爭議,鑲嵌在印馬兩國半世紀的糾結歷史之中,短期內肯定難以解決。但無論如何,這絕對是一首好聽的歌。
上網搜尋Rasa sayang,找來聽聽吧!
(原稿刊登於2011年國語日報週刊,收錄於《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首圖為馬來西亞政府旅遊局推出之Rasa sayang影音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