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斷簡

【學運斷簡】臺灣學生運動 – 1994~2004

文/解影(文史工作者)

經常有一種說法,認為1995年以後臺灣的學運就消失了,一直到2008年野草莓後學運才再度興起。這種看法不但忘卻了發生在中正廟廣場上的1997年菅芒花學運、2004年孤挺花學運…等野草莓學運的先行者,也忘卻了太多這段期間在臺灣各個角落努力的學運團體。

野百合世代延續學運的嘗試

野百合學運對於臺灣學運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正面意義,但是如何延續並擴大學運實踐的成果,是接下來許多學運幹部思考討論的課題。尤其在1994年~1995年間,許多參與過野百合學運的幹部紛紛要脫離學生身份,這個問題更顯得迫切。

1992年,部分野百合學運的參與者和當時的學運團體發行了《野百合通訊》,期望透過持續的討論和交流,進行各學運團體間的資訊交流,對過去運動經驗的反省,並進而思考未來的運動路線。而當時中興法商的「紅燈左轉」、東海大學的「社工會」…等等,都展現了野百合學運的參與者,嘗試延續學運實踐的努力。

這些努力後來大部分都沒有結果,但也凸顯了野百合世代從學運到政運的參與變化,並不是像外界想像的那麼簡單一直線。

北部「例會」與尋找學運新核

學生運動具有參與、支援各種社會運動的特質,但是學運仍必須要有自己的組織、論述與戰場,早在三月學運前就有人提出「校園基地論」–「以社會實踐為方向,以校園為基地」的主張。1994年「文大美術系事件」發生之後,《野百合通訊》上即對於學運實踐的新可能進行討論。而許多新進的學運幹部則對於野百合學運所代表的政治議題中心、中正廟廣場中心的實踐取向有高度的反省,並企圖創造一個新的學運實踐格局。

2

圖說:例會發行的內部刊物「聯合通訊」(作者收藏)

1994年,由北部淡江、輔大、東吳、文化發起組成的跨校組織–「例會」,後來又加入了其他學校,並且和中區的東海、中興等校,合作參與了1997年的「菅芒花學運」、1998年的反高學費「98教春」..等行動。「98教春」後,輔大黑水溝幹部丁穩勝發表「為學生運動尋找新『核』」一文,展現了當時的學運幹部想要擺脫野百合式的政治議題中心格局,建立自主的學運實踐的企圖。而從1998年「九八教春」開始,反高學費運動就成為每年6~7 月間固定的學運議題,一直到2008年都還有學運團體到教育部前抗議。

除了例會,台大、政大、世新等校的社團也以鬆散的人際連結方式,參與工運、環保、原運。1998年因抗議政大校方打壓「反高學費運動」,政大校內發動了有數百名學生參與的「黃絲帶遊行」。這個外界以「萌芽系統」暱稱的鬆散學生聯盟,其成員後來分散的投入各個政黨、環保、工運與原住民團體。

中區學運的綻放

中部的東海大學在爭執多年的相思林事件抗爭結束後。緊接著又投入了校園內的1994年「德耀路大石頭事件」、1997年「科技大樓事件」、1999年「118停車場事件」、2000年「V大樓事件」、2003年反對臺中工業區聯外道路的「東海保衛戰」,在持續的行動中逐漸的建立起屬於自己校園的實踐傳統。

2000~2003年是東海校園運動最沸騰的時候,校外參與的部分有九二一地震、統聯罷工、中客罷工,校園裡面從1999年佔領校長室的118事件,一直到後來的2001校門口事件、2001抗議宿舍管理費上漲、2000~2001年的V大樓(今人文大樓)改建事件、2003年反的「東海保衛戰」。至少就東海來說,這段期間的學運一點都不邊緣,而且很熱鬧。2000年到2001年校內的「東海希望聯盟」集結了景觀、建築、校園解說員社…等不同的團體,V大樓的事情鬧到連漢寶德老師都出來講話,更不用說全校員的2003東海保衛戰了。

中興大學的黑森林工作室,從1990年成立後,就持續投入校園內外各項議題,在2000年之後,和東海等數所學校組成了「新社會學生鬥陣」、「民主學生聯盟」等跨校組織,並合作編輯了「1998年統聯客運罷工事件調查報告書」,參與了2001年後的「南投酒廠工作隊」、「臺中客運罷工事件」。

120

圖說:2003年「東海保衛戰」時,學生繪製的漫畫

 

活躍的南區

南部的學運當時也很活躍,至少都比近乎零的桃竹苗區好。2001年成大發生「MP3事件」,北部和中部學校組成的跨校性團體「民學聯」(和三月學運前的民學聯同名,但是不一樣的團體)跟高醫的高醫青年社、成大經緯社,串連聲援成大學生以及參與與反IFPI行動。不過這段時間南部學運活動力最強的學校,並不是現在風起雲湧的成大,而是更南方的高醫。

3

圖說:2004年2月出版的文建會《文化視窗》雜誌第60期–「台灣,騷動著我們的青春-」專題(作者收藏)。

1998年高醫校方進行社團辦公室重整,高醫青年、女研社、阿米巴詩社、思潮社、環社等五社團被編到同一個社團辦公室,在長期共用空間以及合作行動之後,以「五塊」之名對外共同宣傳與活動,此名不脛而走,也在校內形成一股共生的生態。其實「五塊」不只五個社團,包括像視聽社、文風社、牙醫系的「鼎社」,也都有和高醫青年的合作經驗。

2001年,高醫青年社針對美國轟炸阿富汗的戰爭,在高醫舉辦了一系列的「反戰」活動,透過影展、平面展的模式凸顯戰爭的殘酷現實,以及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之間的落差,並且也透過「為無國界醫生」募款,宣達關懷戰地的理念。

2002年,臺灣各校醫學系學生,紛紛興起「醫學人文教改運動該有學生參與」的呼聲,與「社團課程化」行動。南部高醫的「阿米巴人文工作隊」以及「南風工作隊」,以紀錄片放映、舉辦晚會、醫學人文營…等方式,在校內進行本土文化的青年紮根。另外因為參與教育部的「創意校園計畫」,在2002年高醫曾經進行過「94巷淨空」的計畫。

桃竹苗的消逝與宜花東的萌芽

真的要說1994年後的學運有消失的話,其實主要是桃竹苗區,在野百合學運前後還十分活躍的中原、中央、清大等校團體,這段時間都完全消失了。1995~1998年,北部「例會」的參與團體、1997年「菅芒花學運」乃至2000~2003年間「反高學費聯盟」、「民學聯」、「新學鬥」發起的各項運動中,都完全看不到桃竹苗地區學校的團體。

桃竹苗的學運在這段時間消失了,但是野百合學運時期不存在學運團體的宜花東地區,卻在90年代末期開始萌芽。1998年慈濟醫學院學生,在校園內靜坐抗議「慈濟人文課必修」,後來有校內學生組成社團「反射」,在校園內舉辦「花蓮營」。而在2001年,花蓮縣壽豐鄉的精鐘商專(現在改名「臺灣觀光學院」),因為校方發生嚴重的財務舞弊和壓榨師生事件,引發學生在校園內靜坐罷課抗議。雖然是偶發事件,但是確實是花東地區頭一次有罷課抗議的事件發生。

另外,2003~2004年間,宜蘭佛光大學短暫的出現過一個異議性學生社團,取名為佛光爆力糰。主要是以文化干擾的行動為主。

4

圖說:佛光「暴力糰」的刊物(作者收藏)

 

政黨輪替初期的學運實踐

1999年九二一地震,2000年政黨輪替,為臺灣的社會與政治帶來劇烈的衝擊。在九二一地震發生後,以中部為主的許多學運團體參與了災後重建工作,而「反戰」、「反軍購」、「成大MP3事件」也成為當時新出現的學運議題。BBS、Blog等網路工具的使用,也成為學運實踐的一部份。

2000~2001年間的反高學費運動還出現三個不同的團體在參與,彼此之間出現了小小的紛爭。

當時學運的跨校性團體有參與反戰、反軍購的「民學聯」、「新學鬥」,還有「新世代青年團」。不管現在我們對這些實踐的評價如何,至少學運在這時沒有消失,當時還是有一群學生,努力在思考和實踐上尋求突破的。

而2001年台灣大學的「舟山路事件」,2002年高醫的「94巷淨空」,則是臺灣各校除了東海大學以外,少數以空間議題為主軸的校園運動。

6

圖說:2000~2004年間東海學生運動的抗議布條(資料來源:東海人間/台研資料室)

 

中正廟模式

在1990野百合學運之後,在2008野草莓學運發生之前,中正廟前的廣場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學生靜坐。1997年,因為「白曉燕事件」引發民眾對於政府處理治安問題的強烈不滿,引發了「504大遊行」。在遊行結束後,由「新文化工作隊」和北部「例會」、中部學運團體組成的「菅芒花聯盟」,在中正廟廣場發起「菅芒花學運」。但由於運動規模無法擴大,在經歷過5天的靜坐後,黯然結束。

2004年「孤挺花學運」,當時北部的學運團體曾企圖介入廣場上的靜坐行動,但是因為和群眾的意見相左而黯然離開。

這兩次學運的失敗,其實凸顯了在1994年以後,雖然許多校園學運幹部努力要創造嶄新的學運實踐格局,然而在具體實踐上卻充滿著許多困難。

2004-黎明前的黑暗

如前所述在野百合學運之後,1994年到2004年間,臺灣的學運雖然在實踐上遇到許多困難,但並沒有消失。不過到了2004~2008年這段期間,臺灣的學運真的就比較沈寂了,九二一、反戰、反軍購..這時候都沒有聲音,各個學校內的社團都面臨青黃不接,原本的許多校際聯盟體這時也都失散了。

就組織層面來看,2004年以後,雖然還有東海人間/台研、中興黑森林、政大種子、師大人文…等團體在活動,但是1990年參與野百合學運時的學運團體,此時只剩下台大大新、大論、輔大黑水溝、東海人間/台研而已。90年代中期參與組成「例會」的各校學運團體,也幾乎消失殆盡。野百合學運時以各校學運社團和校園組織為基礎的學運組織模式,開始面對到嚴重的考驗。

但是在各校社團都面臨青黃不接的重重困境的時候,這時候反而有兩個在實踐和想像上,超越野百合以降的學運格局的新運動出現了–「樂生保存運動」和「青年勞動九五聯盟」。

(首張圖片為1992~1994年間出版的 《野百合通訊》,資料來源:東海人間/台研資料室)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