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移民/工

在街角遇見燦爛時光

文/管中祥

一家叫「燦爛時光」的書店前陣子在新北市緬甸街旁一條小巷裡開幕,那天,許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移工,以及文化界的朋友把這家小書店擠得水洩不通。

創辦人張正從擔任「四方報」總編開始,總是很有「創意」地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讓我們看見新移民,不但舉辦移民/工畫展、演唱會;協助「新台灣之子」回到外婆家認識及體會自己家鄉的生活;製作移民移工的歌唱節目,並且鼓勵大家從東南亞帶回一本「看不懂的書」和本地的移民/工分享,而這回張正開了一家有關「東南亞」的書店。

除了是家「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還有自己獨有的「三不一堅持」。

他們在臉書上寫著:不同於書店,這裡只借不賣;不同於圖書館,這裡借期無限;不同於租書店,這裡全額退還押金。

「燦爛時光」裡的書,不論新書還是二手書、中文書還是外文書,皆為「原價借書」、「原價還書」。你在這裡「借書」,也是「買書」,只要把書帶回來,書店就會就會原價退給你。

至於「一堅持」恐怕也是舉世罕見。這家書店為了讓前後讀者透過書籍交流,感受彼此的溫度,「燦爛時光」堅持讀者有權在白淨的書籍上畫線畫記號、寫眉批寫心得,讓觀點、想法可以不斷的分享與累積。

書,不是用來珍藏,而是流通;也不是只能私人擁有,還可以共有共享。

或許我們對東南亞移民已不像以往那樣的歧視,她們也越來越能適應,甚至「融入」本地的生活,但即使台灣屬於東南亞的一部分,移民、移工也遠渡重洋來到我們身邊,但我們卻對東南亞各國的認識十分有限,甚至忽略了她們在文化上的基本權利。

四方報是一份用東南亞語言書寫,報導東南亞資訊報紙。有一回我和張正到雲林麥寮一帶推廣四方報,由於沒有任何有關移民移工的居住資料,我們只好沿街尋訪。

那天午後,來到一家麵攤,老闆娘是越南人。我們送她一份四方報,老闆娘拿著這份從未見過的報紙,一頁一頁翻著,沒多久,這位媽媽臉上的表情從驚訝變柔和,眼角也泛著淚水。她告訴我們,嫁到台灣十幾年,很少看到自己家鄉的文字,很少聽到來自家鄉的消息。

如果不是堅強的毅力、雄厚的資本,或者合宜的經營模式,像「燦爛時光」這樣的社會企業幾乎很難生存。我問創辦人張正,「燦爛時光」的獲利模式是什麼?憑什麼可以活下去?他說,開書店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打造一個公共空間,讓人藉著「買書」、「還書」到書店走走,到店裡聽聽音樂、看看書、聊聊天,在這裡就有機會認識許多來自東南亞的朋友,也有機會了解東南亞各樣文化。當然,如果來到書店的人夠多,店裡賣的東南亞飾品、飲料、文創產品,應該有機會打平人事與房租水電。

書店除了「賣書」,還有藝廊,裡頭展覽的是與東南亞有關的作品,也有教授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的課程

這幾年台灣政府推出了不少和移民/工有關的政策及活動,但大多是希望讓新移民盡快地融入本地社會。但張正要作的,並不是要讓移民、移工進入台灣這個「大融爐」,相反的,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文化行動,讓移民/工展現自己的才能、觀點、情感與文化,慢慢讓這個社會認識他們,慢慢地成為這個社會的主人。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南洋台灣姐妹會在社區大學開設的「認識東南亞」課程,移民姐妹不再只是學習「國語」的學生,而是課程講師,她們教授的不只是東南亞的語言、美食、音樂與舞蹈,也和台灣人分享東南亞的政治、經濟現況與看法。

「燦爛時光」只是「東南亞閱讀聯盟」的一員,接下來在新竹、嘉義、台中、桃園等地,其它的書店將在不同的街角陸續開張,每家店有各自的經營方式,有些會開著車子到新移民聚集的地點提供借閱,有些甚至邊賣牛肉麵、邊賣書,各式各樣,燦爛萬千,誰說書店一定要有固定的樣子,就像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先來後到的不同群體總是帶來各樣的美麗,而這也是台灣獨有「燦爛時光」。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五十六集專訪張正:看見燦爛時光!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來

本文原刊於YAHOO新聞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