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乳弟(護理師)
除了關注者常討論的長工時與情緒勞務之外,醫護關係的惡劣也是侵害護理師的毒手之一。長此以往,便造就「病人照顧病人」的荒謬狀態,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觀察和經驗。
我們可以覺察到社會上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推崇,同時就醫者時常覺得自己的病症和身體都仰賴醫生之手,許多病患及其親屬,不論年齡與背景,對於醫師與護理師之間持有明顯的差別待遇。曾聽過一些護理師對於其職業的分享,其中一位的遭遇令我印象深刻,一位門診護理師曾被醫生當著面指稱是「負責叫號碼的,找個工讀生就可以了」,顯然這位醫生相當輕視護理師對於醫藥、醫療現場控制與照護的敏銳與專業。現在的大型醫院實施詳密的醫院評鑑,包含各種報表、紀錄、行政及病人滿意度等項目,近年來病人的自我意識抬頭,本是一件好事,但這種自我意識在面對醫生和護理師時偏偏就是那麼不同。護理師從原先的臨床工作者漸漸轉變成現場服務員,對於病患的高張情緒和要求,只能在從診間開門和病人講解用藥須知的細微時間裡盡快處理,此時醫生正坐在診間叫喚:「快叫號,下一個怎麼還不進來?」
國家保險開辦後“病人”的數量暴增,許多民眾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到大型醫院求教“專業”醫師,去大型醫院就像在跑RPG,要用時間闖關。有些醫生喜歡加診,一天看個八九十個,從早上八點半一路看到晚上八點,醫生是辛勞,但一整天站立的護士更是辛苦,極高的工作密度使跟診護士必須憋尿,午餐延後至兩點不說,還只能吃二十分鐘(包括去買),同時要接受比醫生更多的情緒勞務,接受病人的斥責和要求。
我觀察到,許多民眾即便是有大型醫院看診經驗者,進了醫院好像都變成文盲,路標也看不懂了、就診順序也全忘記了,一定要賴著護理人員從零解說,解說完竟又從最基礎的問題問起:那我要先拿藥還是先繳錢、照完x光還要回來嗎……,這些都是上一秒才一一講過,甚至圈起來的重點。
有在大醫院就診經驗的人就知道,你若到醫院的時間沒算好,等個三五小時也是有的,然一個人進去看診的時間也就三分鐘,在這三分鐘裡多的是無法把握時間描述自己病況的“急躁”病人,有些病人一直罵一旁的外籍移工怎麼不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有些病人說自己的兒女在美國工作如何順遂、有些並直誇醫生優秀,耗掉了自己的三分鐘,堪稱診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護理人員短缺,護理師常常同時要顧兩個診間,一人多用,工作密度極高,此時有人要插隊、有人要走後門、有人連廁所在哪都要問、有人明明是倒數幾號卻偏偏開診就來報到。當護理師進診間陪診時,一邊陪診、一邊接電話、一邊又有人在敲門,此時隔壁診間看完一個病人醫生又再問下一個病人呢,一個蠟燭多頭燒。每每看到病人吹捧醫生,和先前催促叫號的可憎面目大相逕庭,叫人怎麼不寒心,這也造成了負面情緒,長久累積下來自己都要去掛身心科了,確切是很嚴重的職業災害!太多人愛走後門,太多人愛開後門。這兩者都把護理師屏除在外,我認為護理師堪稱是醫療體系內的廉價勞工,工時長、災害多、職業聲望低。
剛讀過一篇文章「看不見的護理師過勞」,點名護理師隨年紀和臨床資歷越高,情緒多樣性的負擔就越高,對病患的同理心和關懷、病患的情緒、來自家屬的壓力以及複雜的工作內容,導致高張壓的情緒勞動,長此以來就成了靜脈曲張、精神緊繃的病人在照顧另一群掛號進來的病人。
民眾能為這群勞動者做的調整就是成為一個更聰明的病人,打開自己的耳朵,培養更適當的就診知識,配合臨床護理師的安排。
公庫按:醫護人員也是勞動者,而到底在台灣的醫護人員面臨什麼樣的『醫療環境崩壞』?推薦觀看《燦爛時光會客室》第十六集:瀕臨崩壞 台灣的醫療品質岌岌可危?更瞭解台灣護理人員的勞動困境,可參考這邊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