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arl Marx
文/陳正益(台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柏南克日前在一場由商業周刊主辦的「全球經濟大未來」論壇上對談貧富差距的問題。張忠謀問柏南克「美國夢還在嗎?」。柏南克說受全球化及各國自由競爭影響,美國貧富不均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社會流動性也在下降,美國夢沒有過去容易,而教育是階級流動的重要門票。
五月間,在一場關於課綱微調的講座後,與會人士進行了一些意見交流,話題也從原本的課綱微調延伸到歷史教育再至整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從我們要怎樣的歷史與公民教育聊到階級複製與社會流動僵化的問題,雖然知道這個話題無解。記得我的指導教授(也是當時的教改委員,或許大家聽到教改一詞便不禁會搖頭,但我覺得老師的觀念是進步的)曾說過一句話:若台灣的社會價值觀念無法改變,教改就不會成功。當時他的話似乎也意味著這場台灣人民引頸期盼的改革應是無法成功了,因為社會的價值觀念豈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但終究我們仍願意抱持著一絲希望。
從那一波教改到後來一次又一次入學制度的變革,再到12年國教的倉促推動,看到的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弊病又夾雜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哀愁。我們看見從傳統高中聯考變為基測,再變為會考,然後又出現各種變形;從大學聯考變為綜合繁星、推甄、申請與指考的「多元」入學,到近日又有主張回歸傳統聯考的呼聲。不管何種入學制度,相信一開始的動機都是良善,但面對傳統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與官員政績考量的短線操作,下場自然亂象百出。我們看見家長幫孩子徹夜排隊只為了取得參與志願服務的機會,但目的不是想服務別人,而是對升學有幫助;學校與縣市政府灌水舉辦各項競賽,只為讓自己的孩子在超額比序的計分上取得優勢;大學推甄申請面試時,無論是學測成績、備審資料抑或是口試的內涵,幾乎都與文化資本和其背後的家庭經濟狀況息息相關,這時我們也終於發現原來M型化社會的型態也已悄然地複製在教育上,這才是令人憂慮的地方。
無論入學制度如何改變,弱勢家庭與偏鄉學生幾乎都是被犧牲的一群,就像全球化的問題一樣,遊戲規則永遠是為有權力者而制定的。一位在鄉下擔任國中教師的朋友曾說過一句話:當你們都會地區的明星高中師生在討論著各種時事議題的同時,偏鄉孩子的家長可能還在為明天營養午餐與學費的沒有著落而傷透腦筋。台灣現階段的教育似乎正踐行著階級複製與社會流動僵化的惡性循環,課本提到的教育能促進社會流動,在台灣社會似乎已快成為一種歷史神話了……。
六年級生以前的台灣民眾應該都還記得過去學校的地理、歷史課程與考試內容吧!歷史似乎一直圍繞在朝代與皇帝(O高祖、O高宗、O太祖、O太宗、O文帝、O武帝的…),考試著重的幾乎都是歷史年代與事件的背誦;地理則是在考從中國的北京搭火車到廣州要經過哪幾條鐵路?或要在哪幾個地方轉車?流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河川各是哪四條?單純的小孩哪知道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教育目的與意識形態的灌輸…。
反觀,西方的歷史教育著重在對歷史事件的省思,所以德國政府勇於面對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件,但反觀中國面對六四天安門、日本面對二戰侵略亞洲以及台灣面對228與白色恐怖的態度呢?都是避談!都是不願意面對!(但卻彼此指責著…)。在我們背誦著中國四條最長的河川(還要依序排列)的同時,北歐的丹麥、芬蘭等國早已透過地理教育來培養宏觀的國際視野,可曾想像他們的小學生已能知道小小的台灣在哪兒呢!
此外,長期以來大家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主流的教育體系,媒體報導的也都是今年學測有幾個滿級分、明星高中幾個上醫學系,但有一個環節卻一直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技職教育。眾所皆知的台灣教育偏理工而輕人文、重普通高中而輕高職,使得高職與技術學院的教育因而被眾人所忽視,好像這些就是功課不好的、考不上普通高中與一般大學學生在念的學校。
有過高職教學經驗的老師說他們看見高職教育一個很病態的現象,就是學期中學生要到工廠實習時,學校老師居然告訴業界不要教學生新的實務技能,因為這樣學生回到學校就不會想聽他們的東西了,出自技職體系的老師說學生用的課本與內容跟他們一、二十年前上的東西一模一樣……,難以想像這是台灣教育真實的現況,難怪我們的高科技產業依然停留在代工,坐的火車從電聯車到自強號都還是要向韓國購買,高鐵與太魯閣號也都是made in Japan,連近來很夯的文創產業到後來也都只是充滿濃濃的商業氣息,像德國那種精益求精、長期不斷修煉累積而成的精緻工藝技術的底子與養成態度卻不能多見。
筆者任教所在的台南市向來以文化古都自居,近年來興起一股老屋欣力風潮,結合了民宿、文創與美食,但曾經聽到一段被尊稱為「文化人」的對話而不禁莞爾,內容是:「某某人最近是要做老屋欣力?還是要買豪宅啊?」原來在他(她)們的眼中,老屋與豪宅是畫上等號的,原來都是商業利益……,當利益優先時,就只能看見眼前了,因為:短視近利!而我們的教育不正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