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 晴耕雨讀

我不是要推薦《愛琳娜》,而是《台北幾米》

文/管中祥

林靖傑執導的電影《愛琳娜》好不容易上了院線,即使電影的台北首日票房破百萬,觀眾反映也不錯,但上映才剛一週,卻面臨隨時要下片的命運。

網友們發起〈愛琳娜,請用新台幣讓它不要下架〉行動,卻難敵來勢洶洶的《侏儸紀世界》。戲院老闆當然是預估好萊塢電影會帶來大把鈔票,雖然《愛琳娜》票房不差,後勢也逐漸看漲,在商言商,就算再怎麼愛國片,也不能和鈔票過不去。

但,與其說《愛琳娜》是被恐龍打敗,我倒是覺得《愛琳娜》的咽喉早就掐在戲院老闆的手裡。

在這個「通路為王」的時代,即使一部拍的再好、再有潛力的作品,如果沒有管道讓人看到,就等於不存在,即使上了戲院,沒有足夠放映時間,觀眾口碑醞釀和發酵,先前的努力也會輕易地付之流水。

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我是要幫《愛琳娜》宣傳,鼓勵大家用新台幣讓它不要下架,其實不是,這篇文章不是要推薦《愛琳娜》,因為我還沒看過。但,我要推薦林靖傑的另一部作品《台北幾米?》。

台北幾米?》不是在講插畫家幾米的故事,他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大都會的勞動身影」。

我在演講時,常問聽眾:當你看到「台灣高鐵」及「101大樓」時,會想到想什麼?大部分的人會直接回答:速度、高度、現代化,是台灣之光,是進步的象徵。當然,也有人會提到破產、頂新,或者,陸客、法輪功、愛國同心會。

但,很少人會說,我會想到「勞工」,即使,他的朋友,他的家人,或者他自己,就是勞工。

《台北幾米?大都會的勞動身影》是林靖傑2004年的作品。講的是這兩座現代化的建物及三種人的故事。「三種人」其實是一種人,他們是穿梭在現代建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三種勞工:泰籍勞工、原住民勞工,以及「逐工地而居」的女工。

這部紀錄片不斷問著觀眾,曾經短暫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築—臺北101大樓,有幾米?比日本東京新幹線還快的臺灣高鐵,它的速度每分鐘有幾米?創造這些建物的勞動者和他們的距離有多遠?我們又和這些台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的心裡距離有幾米?這是一部關於大城市與小工人的紀錄影片,說的是階級與階級之間距離的故事。

三種勞工有著相異又相同的勞動現場與生活形態,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臺北101大樓當施工電梯操作員的女工廖秀麗。

sddefault廖秀麗是「逐工地而居」的女工,經常得在不同工地裡移動生活,但她其實並不清楚,這個工地工程結束後,是否還有下個工地可以「寄居」。

或許你從沒想過,一棟棟高聳大樓興建時,工人們怎麼從下面到上層工作?是的,是搭「電梯」,但正在建築的工地當然不會有舒適、安全、豪華電梯,大多是「外掛」於大樓的簡陋的電梯。

廖秀麗在還沒完工的101大樓裡操作電梯上上下下。林靖傑帶著觀眾跟著廖秀麗搭著電梯從底樓往上爬升。電梯緩緩向上,和地面上建築的距離越來越遠、房子越來越小,氣溫越來越低,但風聲卻是越來越大。在越高、越搖、越晃的電梯裡,和導演愉快聊天的廖秀麗,原本清晰有力量的聲音,也逐漸淹沒在呼嘯的風中。這位五十多歲的女工每天冒著生命的危險建構這棟虛華的現代化建築,但她卻不願告訴的自己孩子在作什麼,因為她不忍孩子擔心,當然,我們也不會知道這棟大樓是她努力的成果。

影片最後,台北101大樓要開幕,廖秀麗也打算搭車離開,前往下個工地,展開新的重複生涯。導演卻在她上車前問了一句:101大樓蓋好了,要進去逛逛嗎?沒想到,廖秀麗揮揮手,笑著說,免啦,不適合,買不起。

或許是因為這些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英雄太幕後、太無名,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從這樣角度看過這兩座現代化建築,以及在裡頭工作的底層工人,更不會想到,其實有許多工人為了建造這華麗的建築,滿足我們對經濟發展的慾望及想像,因此受傷,甚至喪命。還好,我們有關心工人處境的林靖傑導演,讓我們跟著工人的腳步,體會工人的脈動,帶我們粗淺地進入勞動者的日常生活,才能有機會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背後血淚與代價。

這回,林靖傑不拍紀錄片,但同樣以工人為主角的商業電影《愛琳娜》,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與感動?讓人有點好奇。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