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 外稿

不丹的山

文、圖/林益仁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在阿棟牧師的退休禮拜中, 我們一些夥伴原想獻上去年與他一起在不丹的生活照片秀。尤其,,是我們一起參與體會的不丹的山。對我們而言,那不止於蒐奇與浪漫的情懷,而是真實地與土地連結與分享的精神。

在路程中,我與阿棟牧師一直是朝夕相處的。有天早上醒來,看到他已經坐在陽台,面對不丹的山景,編寫著他念念不忘、隨身攜帶的泰雅族字典的草稿。我不動聲色地拍下這幅畫面,成為這趟旅行中最難忘的珍貴畫面。

11109493_969326579752524_3466095157161517412_o

行在不丹的山區中, 其實不會覺得太陌生,有點像走去尖石的鎮西堡的路上,只是山的高度、量體與道路的長度變成了好幾倍而已!同行的泰雅族與Kanakanavu的夥伴,如阿棟牧師與Kaaviana Apuu似乎感覺回到山上的家,但是海洋民族的阿美族的Suming, Siki Sufin則感覺山的壓迫感很大,甚至令人敬畏。

我們參加的是國際民族生物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所推動的高山部落芻議(Mountain Communities Initiative)工作坊,採取一種在部落間走動與研議的方式,並在此分享經驗與過程中進行運動結盟的方法論,我們稱之為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

11102951_969326583085857_2729381698554488380_o

在經過的兩個部落Jangbi與Ura都有難忘的經驗,同行的夥伴總共有十個國家,使用超過二十種語言,彼此依靠共同語言–英文的來回翻譯以進行溝通。在缺乏現代工業文明的不丹鄉村部落裡,我們甚至住在沒有電力供應的部落涼亭裡,在鋪著柔軟松針的地面上,圍繞在取暖的火堆旁進行研討。我知道晚上極冷躲在睡袋裡昏睡的時候,阿棟牧師都還會起身整理火堆,並試著移動我的頭部免得遭滲漏的雨水淋濕。

木頭,是家戶必須囤積的薪材,也成為家房結構的特色之一。我們在涼亭、山間研討,因為不丹的高山特色使得國際性的「高山部落芻議」顯得更有正當性。各國的高山部落在此有豐富的交流,我們看到西亞塔吉克共和國的農夫耆老,透過翻譯讓我們知道他們古老的農民曆,至今都還是回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在地生態知識。

透過煮食各國代表所攜帶的傳統食物跟部落族人分享的「食物饗宴」(food festival),我們在日常生活所需中,交換著來自全球各地珍貴的在地農業知識。

11187755_969326589752523_8866254568072961169_o

晚上,我們將帶去的各國生態與文化短片,透過電腦、迷你投影機與自備電源與部落族人分享各國的高山生態知識。在傳統舞蹈、歌聲與現代適當科技的共榮下,增添不丹山區的多元面貌。

隔日清晨,阿棟牧師以他融合泰雅精神與基督教信仰的儀式,帶領大家進行早禱。在早禱中, 鼓勵各國夥伴透過他們自己的信仰表達對於自然的連結與感恩。阿棟牧師嘹亮的泰雅古調吟唱,讓台灣的高山民族有機會分享他們的生態智慧於國際的場合之中。我一方面感受一種靈性的護佑,另一方面則以作為台灣一份子的身份貢獻在國際社會的生態關懷上感到無比的光榮。而不可否認,台灣的原住民族是主要的貢獻與分享者。

11154785_969326599752522_8315491619985197522_o

我還記得,在國際民族生物學會大會開幕時,「高山部落芻議」的耆老們受邀獻上他們的母語禱詞,在不丹的遼闊山谷中,我聽到台灣原住民耆老包括Tayl、Kanakanavu、Pangcah等,特別是當時麥克風刻意停留在阿棟牧師的泰雅禱詞久久不去,這個感動至今我都還很難忘記。我相信阿棟牧師應該也很難忘記。這其實並非個人的榮耀,而是再度說明台灣的原住民族寶貴的分享與連結(connection)的普世精神。

就此而論,原住民族一點都不侷限於在地,而更具備全球連結的視野。

11070620_969326639752518_7248378678555132687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