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lliam Murphy
文/劉育豪(高雄市教育工作者)
炎炎暑假,由教育部指導,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所主辦的「2015臺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大票選」刻正如火如荼展開中。這樣的活動對推廣閱讀或許能有實質助益(真的會有嗎?),但主事者的想像,認真深入去看,還真不免讓人眉頭略皺。
我必須繞個遠路才能把話講得清楚。
六月底的時候,學期最末一次評量結束後,我和班群夥伴安排了一場自辦的校外教學,地點就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總館)。雖然路程迢迢,於豔陽下,公車+捷運+步行的接駁令人汗流涔涔,但孩子的興致卻無比高昂;對他們而言,就是一趟小旅行吧。
抵達總館,稍事休息過後,付費聘請的導覽人員早已就位。孩子一一戴上耳機之後,便開始了為時1.5小時的導覽行程。
行程從一樓開始,導覽大哥哥笑容滿面、手腳並用地介紹起總館的建築特色,還邀請孩子出列「扮演」四根大柱子,好讓孩子理解「懸吊式」建築的起造,以及挑高7.5米的大廣場如何遼闊。接著,孩子被帶往地下室,參觀「國際繪本中心」,再搭乘電梯,直上八樓,一路往下,逐層介紹。後來因為時間不足,導覽到六樓,我們就準備收隊回校了。
不諱言,導覽人員的功力相當專業,在技術層面上沒什麼好挑剔。然而,整場導覽下來,總讓我覺得少了什麼,而且是很關鍵的那個什麼。
1.5小時裡面,導覽人員的主旋律,是在說明整棟建築的「興建不易」與「建築之美」──包括懸吊式工法、大廣場、「館中有樹,樹中有館」的天井、採光與節能…等等。這些當然很棒,但我其實不太明白對三年級的孩子而言,它的意義何在?我意思是,一間圖書館的賣點如果只是「建築形式與內容」,那對於建築相關科系學生或從業人員,或有極高吸引力,可是,一群小學中年級學生,難道不該吸收一些更符合他們年齡與心智能力的東西嗎?
記得是在地下室的國際繪本中心,導覽人員曾經拿起一本非常大開本的日本繪本,說書了兩三句;以及在某層樓介紹了一下視障朋友的「點字書」。這是導覽過程中唯二談及「書」的部份(借書、還書屬技術問題,不算)。說實在,這與我想像中的「圖書館教育」似有不小的落差。
對孩子來說,想要他親近一間圖書館,就算建築的新穎與酷炫確有相當的吸引力,但那也只會是頭一兩次;新鮮感過去之後,孩子難道會因為「想看那棟建築物」而去到圖書館嗎?我們不該是以讓他產生高度興趣的文本(小說/漫畫/繪本或其它),甚至說故事、戲劇表演…等直接與書相關的靜動態活動,乃至儀式,將他召喚過去嗎?上述的利多,總館不是沒有,可是在導覽活動中,幾乎可謂闕如,讓人覺得相當可惜。
更別談導覽的另外兩段副旋律──a.大哥哥數次強調館中有好幾層樓是以捐贈者名字命名&三樓有一感念捐贈者的牆面;b.「募新書百萬,傳愛智代代」的募書活動──其實都教人有些傻眼。隔天我跟孩子附帶討論了這兩件事。對於後者,多數孩子也覺得如果可以花19億興建一棟這麼華美的建築,那為什麼還需要跟企業跟市民募款5億買書?甚至我們還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假設是把5億拿去蓋房子,19億用來買書,那會有多好!
很可惜,有權決定的人想的就是跟我們不一樣。
開頭提及的「2015臺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大票選」也有類似的問題:點入官方網頁一看,會發現內容其實很是平面,名列前茅者,多數都是亮麗外表取勝,要想了解其館藏特色,熱切按下投票鍵的「婉君們」恐怕還說不上來。截至目前為止,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居首位,但實際上,我高興不太起來。因為,若有外縣市朋友是為了絢麗建築而來一探究竟,卻在瀏覽參觀之後,不帶走一本好書,那它是不是該將入口的「圖書」二字縮小為10級字,我想就著毋庸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