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影
發生於1999年到2001年間的「人文大樓(V大樓)事件」,可能是東海大學自1990年「相思林事件」以來,規模最大、衝突最激烈的校園空間運動。而經過抗爭後完成的新建築,也創下了許多東海校園建築的新記錄,也種下了日後東海大學在農牧場開闢「第二教學區」計畫的伏筆。相較於具有象徵性意義的「相思林事件」,「人文大樓事件」–這場發生於世紀之交的東海校內學生運動,卻慢慢為人所淡忘。
楔子-118事件
要談東海人文大樓事件,必須先談發生在1999年的『118停車場事件』又稱「118事件」。
1999年1月東海校方以停車場不敷使用為由,砍伐相思林以興建停車場。學生團體於當年的1月16日到相思林、及校長室前抗議。因校長出國,學生於18日上午再度集結在校長室前抗議,中午並集體進入校長室,要求學校停止在相思林動工興建停車場的計畫。經過一天的等待後,在晚上十點,在場學生和校長達成暫停動工,待開學後再召開公聽會討論的協議。開學後,學校召開數次公聽會後決定,更改在相思林興建停車場的計畫。
事件後結束後,學生整理當時的文宣,以及歷年發生的重大校園景觀爭議事件,編成「從相思出發」一書。書中的前言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痛惜的,絕不僅是一棵棵倒下的相思樹….簡單的說,整個相思林事件的爆發,清楚的暴露出校園民主的崩壞,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整體校園景觀長程規劃的闕如。」
正如同《從相思出發》首頁上寫的那句話,整個相思林事件的爆發,清楚的暴露出校園民主的崩壞,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整體校園景觀長程規劃的闕如(人間/台研,1999)。
「118事件」再度證明了現有校園民主制度、校園規劃制度的侷限,因此參與運動的學生社團在事件結束後,於校內信箱間廣場舉行數次的公共論壇活動,企圖透過露天的肥皂箱演講方式,進行對校園重大公共事務的討論。由於過程中有建築研究所學生的加入,使得討論的內容更具專業性。
3月4日,學生社團舉行第一次的公共論壇,針對學生機車停車場興建地點,提出其他的替代方案。
3月8日晚上7點半,於學校綜合大樓教室T109內,放映由現場學生拍攝的「王校長的寒假作業–118相思林事件現場紀實」的紀錄片,以對抗「118事件」當天主流媒體的扭曲報導。
3月11日,舉辦第二次東海公共論壇,討論「V大樓改建案」。
3月12日中午,學生在相思林集合,舉行「植相思樹苗」活動。
校園規劃制度再改革
雖然校長表示一切仍須依照行政程序,但是「118事件」確實對校方造成很大震撼。1999年2月3日的行政會議上,王亢沛校長針對新建的科技大樓工程表示:基於萬全考量,避免無謂抗爭,請主任秘書會同學務長、總務長相商,將該樓興建規劃及各項決策過程,於本週作系統完整性之上網(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8.2.3)。
3月16日,東海大學學務處,於晚間七時在銘賢堂舉辦「興建機車停車場」公聽會。東海學生議會於公聽會中,公布開學後對校內同學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在收回的約1,200份問卷中,有70﹪多數贊成興建停車場,但不贊同在相思林興建,而應另行擇地興建。學校表示:基於尊重一般同學意見,學校同意不在相思林興建停車場,另外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請總務處規劃,可以在男生宿舍11棟北方空地興建約500輛機車之停車場,另外配合校門口改建,可增建約停放300輛機車的停車場。
3月30日,東海「校建會」(「校園建設暨環境保護委員會」的簡稱,以下簡稱「校建會」)決議通過,有關學生機車停車場案,地點變更為沿中港路機車停車場與學生宿舍第11棟及21棟間區域優先規劃興建機車停車場(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8.3.31)。
3月16日的公聽會具有很重大的意義。首先雖然校方一再強調興建機車停車場是基於學生強烈要求,並經過多次校園規劃委員會討論決定。但學生議會的問卷結果卻顯示,學校冗長的行政程序規劃出來的結果,和真實的學生意見是有重大落差的。
另外在公聽會上出席的異議性社團成員指出,校方在1995年制訂的《東海大學校園整建規劃報告書》中,設定相思林優先做為學校和外圍環境間的綠帶使用,其次是做為備用的校舍用地,而停車場規劃則不在其中。雖然這份報告書只具有「準上位計畫」的指導作用,但是校長和總務處人員對於計畫和現實的落差也未提出合理說明,只含糊的表示:計畫和現實一定會有落差。因而在會後遭到異議性社團在海報上的強烈抨擊。
這兩個事例充分顯示了:既有的校園規劃制度無法充份表達學生意見,也不是依照真正專業理性的準則在運作。校園規劃制度的正當性,在這次公聽會中被徹底質疑了。這當然不是東海的校園規劃制度第一次被挑戰,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是就東海校方的角度來看,校園規劃制度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了。
因此在6月3日中午,學務處舉辦「東海校園工程參與與程序規劃草案」公聽會,召集學生會、議會、學生社團及系學會負責人等討論「東海校園工程參與與程序規劃草案」,以研擬校園規劃制度改革的方案。學務處提出的草案是在既有的校建會架構之下增加專案小組,對特定校園的建設專案做先前研究,專案小組必須在不同階段進行公開展示、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以擴大師生參與,強化共識(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8.6.2)。
5月4日,東海校方針對V大樓、校門口、第二教學區規劃案等舉行「校園重大新建工程公聽會」。6月10日再度舉行「校門口新建工程公聽會」。同時總務處預定6月8日起,將校門口等三工程建設案的計畫,置於圖書館前廳公開展示。頻繁的公聽會顯現了「118事件」的衝擊以及東海校方改革校園規劃制度的決心。
在東海校方急切的想要改進校園規劃制度的背後,有著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競爭壓力在推動。在1999年7月15、16日於八仙山召開的「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中,王亢沛校長表示:由於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在90學年度國內大學院校將增至一百所以上,同時國外及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市場也都將開放吸收國內學生,但相對的,高職畢業生人數都以每年減少約一萬人的趨勢逐年減少,顯見未來各大學必然是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局面。但因科技進步,設備汰舊換新速度加快,促使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斷提高,但國內大學院校增加而社會資源有限,各校籌措經費將更加困難。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東海必須努力加速改革,加緊建設,建立特色。」學校在過去雖不斷致力於改善教學研究環境,但仍有多處亟待改善,其中尤以教學研究空間不足,影響延攬優秀師資最為嚴重:
增建校舍目前所遭遇到之最大阻礙是來自少數人因不願改變學校環境所做之不斷抗爭。因此怎樣建立溝通機制,凝聚師生共識,加速學校建設應是當務之急。(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8.7.15/7.16)
會中首先討論第一案:「如何建立本校師生參與討論學校重大工程建設或公共事務的民主程序,以落實校園民主?」,經討論後擬出了初步的新校園建設規劃程序草案,於開學後提交行政會議討論。
而第二案:「如何規劃、整建或新建學校硬體設備?」經過討論後訂定的結論是:
1.規劃優先順序:學生宿舍、科技大樓、V大樓改建、第二教學區規劃。
2..設立興建重大工程評估委員會。
3.推動興建重大工程–經正常管道溝通定期舉辦公聽會獲得共識,如仍有少數人執意抗爭,得視實際情況作必要之處理(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8.7.15/7.16)
根據八仙山「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的結論,東海大學行政會議於10月27日經討論後決議通過了「東海大學校園建設暨環境保護委員會設置要點」、「東海大學營繕工程作業實施規則」修正案及「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三項提案。
其中第三項提案「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內容如下:
「本校重大工程依下列程序辦理:
一、 行政單位提出需求→行政會議通過→校務會議通過。
二、 校建會專案小組可行性評估、規劃報告→校建會專案小組空間需求說明(圖說公告)→公聽會反映意見→校建會(專案小組)討論決議→規劃定案、競圖→設計圖、模型公告展覽→公聽會反映意見→校建會專案小組修改設計、定案→校務會議通過(圖書館記錄典藏)。
三、 總務處辦理建築執照申請→經費稽核委員會審議工程招標→施工。」
(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民國88年10月27日第31次行政會議通過)
除了「興建重大工程評估委員會」在行政會議討論中,因與公告參與程序中的「校建會及專案小組可行性評估」程序重疊,而被否決外,「八仙山一級主管會議」中對未來校園規劃制度的設計,都被行政會議通過執行(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9.1.20)
V大樓事件
位在路思義教堂附近,德耀路入口的V大樓,正式的名稱是視聽大樓,不過東海學生多半以校內校舍代號的V大樓稱呼。該棟建築於1972年12月動工,於1973年11月落成啟用。V大樓由前東海建築系主任漢寶德設計,由於當時漢寶德深受紐約「白派」風格影響,特別強調建築的純淨,加以東海面臨財務危機,學校沒有財力在建築的細部裝飾上多下功夫。因此使得整棟建築完全以白色、簡潔的線條構成,表現出典型的紐約「白派」風格。
1999年,東海校方決定拆除老舊的V大樓,興建人文大樓。由於規劃使用面積約3,000坪,若以V大樓原有佔地面積來計算,可能會需要一棟樓高達七層的建築物。由於V大樓位在德耀路入口,距路思義教堂後方不到100公尺,如此勢必會衝擊到路思義教堂周邊之景觀。在「118事件」發生之後,學生舉辦的公共論壇即首先針對「V大樓改建案」進行討論。
10月16日,東海大學第141次校務會議中,徐武軍委員亦針對V大樓改建視聽大樓的量體提出意見。
11月24日,行政會議中總務長報告,新教學大樓興建地點,之前由建築師初步規劃五處,嗣經校建會委員投票決定,最後擇定V大樓現址做為興建基地為佳。
12月22日,東海校方於晚上六時在銘賢堂召開公聽會,針對本校教學行政綜合大樓新建工程案,由校建委會委員進行說明,收集師生反映意見。建築所碩士班研究生袁興言在會中表示,從量體空間、使用人數、開發時程等因素分析,「V大樓改建案」有許多必須檢討之處。
由於校方已開始進行「V大樓改建案」的競圖,並預計在11月初動工,關心該案的人間、台研等學生社團以及部分建築系、景觀系師生,共同組成了「東海希望聯盟」,呼籲師生校友注意該案可能對校園景觀尤其是路思義教堂天際線造成的破壞。
2000年1月6日,校建會舉行會議,綜合討論「籌建教學大樓公聽會」(12月22日公聽會)中校園師生提出之意見,並研商「校門口改建」、「學生機車停車場立體規劃案」以及「大學路路幅改善」等工程規劃進度。
1月26日,行政會議中決議工程名稱暫訂為「教學大樓」
「V大樓改建案」造成的衝突在2000年4月間達到最高點。由於4月1日的中國時報以「東海起大樓,遮損教堂映象」報導東海校內關於「V大樓改建案」的意見。其後數日各報紙媒體紛紛可見東海校友投書,要求校方暫緩「V大樓改建案」。同時「東海希望聯盟」亦發起連署行動要求學校重新評估。4月10日當天學生社團並在校內貼出「你願意畢業後,再也認不出東海嗎?」海報,表達學生的關切及憂慮。
由於媒體、輿論對的報導,甚至還有多位校友打電話給校長表達關切。4月10日東海校方於4月10日中午邀集近20家中部地區媒體召開緊急記者會,將學校既定之重大工程進行程序以及V大改建計畫等,逐一詳予說明。
王亢沛校長並對媒體說明整個「V大樓改建案」之內容。表示東大學生目前多達一萬三千七百餘名學生,同時加上夜間部部改制第二部成後,學生也要在白天上課,使得學校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
王亢沛說:學校要邁向卓越不能光憑景觀美感,師資及學術風氣更有待提升,校舍增建勢在必行。
東海大學校長王亢沛說:東海大學畢竟不是公園,更非建築博物館,既然改建大樓有實際需要,再難都要推動,他要對得起東海歷史。
(自由時報,2000.4.11)
但在記者會現場,包括校友以及「東海希望聯盟」的學生亦在徵得校長同意下一旁聆聽,並有學生上前發表意見,一度和校方發生言語的摩擦。
面對校內外輿論對於「V大樓改建案」的質疑。王亢沛校長除再三強調在去年一級主管工作研討會及第141次校務會議,已通過修訂「東海大學重大工程公告參與程序辦法」,而且整個「V大樓改建案」都依規定嚴謹程序縝密進行。同時外界質疑的「十層大樓」、「勢將破壞天際線」等說法實屬「空穴訛傳」。並表示: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新的變局,「東海」所承受之競爭壓力較前愈大…「東海」實難再獨藉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等「景點」做為訴求主體;「東海」不啻非為森林公園,更非「建築博物館」,必需具備良好教學與研究環境,全面提升競爭力(東海大學行政會議記錄,民89.4.12)。
學生議會議長曾煥程則表示,支持本校整體發展建設的各項方案。並建議學校以後各項公關宣傳,海報製作應多參考教堂或景觀以外的各項主體,作為本校新的象徵。言下之意似乎認為,由於過去東海對外太過強調「校園景觀」、「路思義教堂」的象徵意義,因此才會有這麼多關切質疑「V大樓改建案」的聲音。
同時參加行政會議的李校牧立即發言表示:
本校路思義教堂除了是本校重要的歷史性建築之一外,亦是本校基督教的精神堡壘,應予重視。現今雖為兼顧本校未來發展之需要,亦不宜改變不以路思義教堂做為本校之代表性象徵記號(同上)。
王亢沛校長立即出面緩頰,建議之後學校對外宣傳文案圖片,能視不同場合與訴求,多嘗試其他可能,以展現學校各領域豐富特色。從這段行政會議上的插曲,可以看得出在高等教育發展更加市場化之後,東海大學由於壟斷地租的作用所產生的矛盾。
媒體輿論以及王亢沛校長對於「V大樓改建案」的理解,都放在「景觀VS建設」的衝突上,但是許多投書媒體,深諳學校歷史的校友,都深刻理解到這其實是一場在東海歷史中亙古的辯論。例如東海校友、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王順民即在媒體投書中表示,東海面對其的其實是在「辦學福音化VS辦學世俗化」的抉擇的兩難,而這是台灣所有私立大學共同面對的發展議題:
問題的真義就不全然是再將焦點放在教學大樓的興建與否,而是去思索:在快速變遷的校園文化與知識建構過程當中,老師與學生,以及師生與人文自然環境彼此相互之間的內在關係將如何地被孕育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連帶地,如何正視各種高等教育發展的難題並且加以制度化的紓困,這才是校園學術發展與既有景觀維護這項貌似兩難的基本思考。
總而言之,側重道德人格的培養、強調基督教的宗教主體性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的生存壓力,這三者相互交叉地為東海大學深植、鋪陳了一種外弛內張的發展格局。不過,擴大來看「興學福音化」這項標舉宣揚真理、引人歸主、發揚基督博愛的精神;以及培養具有基督精神品格之專業人才之終極關懷,勢必要面臨著教育政策、經費財援以及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所謂「興學世俗化」的結構性挑戰。只不過,這也是包括東海在內的所有私立大專院校所必須共同面對的發展議題(王順民,2000)。
4月15日,雖然正值期中考,但是「東海希望聯盟」在學校校務會議舉行時,在場外拉起「不反對建設,反對無理規劃」、「捍衛東海景觀」、「立即停止大樓改建案」等黃布條,並於會場外花木掛上黃絲帶,在會場入口懸掛看板、海報並向與會的校務委員散發傳單,向校務會議遞交請願書,要求校方重視「V大樓改建案」所可能對東海校園景觀造成的影響。
當天校務會議中並無討論「V大樓改建案」議程,但由於聯盟學生在會場外請願,建築系主任羅時瑋要求提臨時動議討論「V大樓改建案」,但因無人附議使臨時動議無法成立。
羅時瑋遂在校務會議上發言,表示V大樓改建的區位和面積都有問題,校內很多師生和校友的看法一致。他個人雖然在出席校建會時投票反對,但因為只是「一票」,沒有人重視。他認為校建會成員有半數是行政人員,對專業的建築規劃能否正確判斷,以及及會議代表性都有問題。但羅時瑋的發言卻未引起現場校務委員的共鳴,甚至王亢沛校長還有意「清場」,引起到場關切的學生譁然。
校務會議結束後,「東海希望聯盟」及請願的學生和王亢沛校長溝通,最後在得到校長承諾,暫緩舉行改建競圖評審的進行,靜待校務會議選出的六人小組針對規劃案進行評估,以及舉行公聽會後再進行相關事宜結論,整個學生的抗議行動方才結束。
在學生請願同時,東海教授會亦在校務會議場外散發新一期通訊月刊。教授會會長徐武軍表示,東大教室荒,增建教室勢在必行,但是校方表示目前規劃地點是唯一適當的說法,他們絕對不能接受。
但另一方面。東海文學院七個系的系主任發表聯合聲明書,希望大家「給東海一點成長的空間」。聲明中表示:長期以來全校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文學院仍有許多老師是二人共用一間研究室,如果沒有新的建築物出現,此問題注定無法解決。文學院的系主任們強調,一定會在嚴格監督品質的立場,在不妨礙東海完整景觀的前提下,來看待與支持新建物的空間(聯合/自由,200.4.16)。
「V大樓改建案」引起的衝突,使得前東海建築系主任、台南藝術學院校長漢寶德也透過媒體呼籲東海行政當局,為學校發展應儘速規劃第二期校區,以都市型校園發展來因應。他表示,一棟大樓就讓學校對立成這樣,但東海絕非一棟房舍就解決校舍不足的問題,今天衝突過後,不能解決難題,難道未來都要藉由繼續衝突,來建構校園發展嗎?(中時/聯合/自由/台日/中央,2000.4.16)
4月30日,第11期《東海大學校訊》刊載了整個「V大樓改建案」相關事務、過程、公聽會記錄、改建進度作業一覽表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