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柏儀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 圖/高教工會(按:非文中當事人)
「我因為不熟悉怎麼填評鑑表單,導致評鑑連續兩年沒過。最近學校召開教評會,說我因為評鑑連續未通過,將要把我給不續聘。」眼前炯炯有神、說起話來清晰有力的一位教授,這麼地和我說。
「填不上去?」這是真的嗎?我心中不禁有一點點懷疑。
我用工會的電腦,陪著他一起上網,登入到該校的教師評鑑系統。馬上發現,網頁的確是異常地緩慢。連了一分多鐘,才終於登入到了系統。裏頭有五大類,每一類有二十多題,總共上百項的評鑑資料待填。而且都要附上「證據」,才能送出(例如,一學期和七位同學輔導晤談,不能直接寫七位,要附上每一位的「輔導記錄表」)。否則通通都不算數。
「這真的是很折磨人」,我深感同情地告訴他。一轉眼,網頁又當,系統自動登出。
但問題已經不是應付評鑑耗費心神的問題。而是眼前的這位老師,八月一日之後,很可能就再也拿不到聘書,如果教育部也核准了不續聘,他將被奪去教師的身份。
他已經教書十九年了。順道上網一看,這位老師有三十幾篇期刊論文、五十多篇的研討會論文發表。在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相當地不簡單。用名字搜尋,還有不少學生的課程討論區,說這位老師的課很精彩,要特別去旁聽。
評鑑連續不通過,就可以當作不續聘老師的合法理由嗎?支持的人可能會說:當然,不然怎麼處理掉那些打混的老師?但這一年半來,我已經接觸到太多類似的案例。他們也許教學評量成績很不錯,不乏4.2分,甚至4.4分(滿分5分)的熱門老師;也可能堅持在某個另類但具有原創性的研究領域。但可能只因為不善填表,可能因為得罪主管(不少學校,「主管評分」可以佔關鍵性的20%分數),也可以是因為不屑將心力用在配合這套積分遊戲…結果,他們就得消失在大學的殿堂?
這究竟是對大學品質精進有利,還是不過是把要獨立研究教學的學者,圈養成聽命行事的奴才?
握有不續聘核准權的教育部,大概也知不少學校的評鑑制度有問題,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核准了再看老師能否申訴或爭訟成功。「大學自治」與「提升教學研究品質」,成為了他們可以不問監督責任,放任各校管理層恣意剝削與控制教職員的藉口。他們的右翼意識形態,本來也就支持學校這麼做。
除了儘速將大學教師們團結起來,形成一個越來越有力量的工會組織,並且採取必要的施壓行動(包括對學校與對官方),同時將運動視野延伸到整體的高教商品化與勞資不平等問題。我們恐怕也沒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