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每一點,都代表一間日本軍慰安所
課綱微調,讓社會對於如何理解慰安婦歷史有了更多討論。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攻陷南京後的殘暴掠奪與強姦等行徑引發國際撻伐。爾後,日本開始採取慰安婦政策,在其佔領區或殖民地廣設慰安所以維持軍隊士氣。為確保軍隊衛生安全條件,日軍招攬的女子以公娼、一般民間婦女為主,後者又鎖定貧困底層、有經濟需求的婦女為目標。不少阿嬤指出,當年有人欺騙她們到海外從事食堂或看護工作,號稱酬勞較台灣高出許多,直到跟隨至慰安所時,早已退無可退。部分原住民婦女更遭警察強拉進山洞供軍人洩欲。隱忍創痛超過半世紀…
2005年,日本東京最高法院判決慰安婦敗訴定讞,理由為當年尚未頒布國家賠償法、因此國家無賠償責任,以及早已過二十年追溯期。慰安赴阿嬤畢生期待的正義、日本官方正式的道歉賠償,至今沒有來臨。
回到歷史教育。2002年,台灣開始推動「慰安婦史實納入歷史教科書」運動,然而,這段歷史該如何書寫?從何種觀點理解與詮釋?課綱中提及「被迫」一詞,為何有爭議?
課綱爭議的討論盲點 (閱讀全文)
讓『慰安婦』的歷史論述回歸人權的脈絡 (閱讀全文)
阿嬤的努力活出生命光彩 (閱讀全文)
紀錄片首映「 官司輸了,心沒有輸」 (閱讀全文)
慰安婦快凋零 網路博物館成立 (閱讀全文)
法藝術家揭露戰地婦女性暴力 (閱讀全文)
「中元慰安祭」哀悼亡魂 (閱讀全文)
本週社會議題
溪洲部落幾遭颱風湮毀 「社會住宅」完工無期
溪洲不只是台北大都會區的邊緣人,也是台灣「經濟奇蹟」假象下,債留半世紀的底層受害者… (閱讀全文)
課綱只有漢人觀點 原民內容僅1.5小時
現有歷史課126小時必修學分裡,原住民只佔3小時,其中一半講考古,剩1.5小時認識現代原住民… (閱讀全文)
7/24反黑箱課綱學生衝進教育部時,有四名記者被警方當作現行犯逮捕。記者採訪時的角色與行動的紅線為何?…(閱讀全文)
勞動部與教育部規定將學生助理全面納保,不過部分學校如師大、政大則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引發爭論…(閱讀全文)
「我一直以為我只是一般人,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來台灣進行抗爭」。年輕、活潑、爽朗的趙恩正,向我們坦露與台灣永豐餘集團抗爭的心路歷程…(閱讀全文)
蟾蜍山在日治時期曾是農業試驗所駐地,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農業改良場、雷達站,平坦地則由空軍規劃成「煥民新村」,戰後移民也聚集此地…(閱讀全文)
開發單位違反《原基法》規定,從未和當地居民進行協調,也無視對周遭古蹟、容易崩落「利吉混同層」地質的負擔…(閱讀全文)
舊嘉義市公所興建於1954年,見證了嘉義市升格與民主發展。活化利用、創造人文價值或者評估其地段經濟利益,是嘉義市府的課題…(閱讀全文)
推薦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