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社運發電機

【演講】環保組織如何與企業博弈? ─從中國「綠色選擇」倡議看公眾參與供應鏈監督與汙染轉移

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07年起,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為首的中國若干草根環保組織,發展出「綠色選擇」倡議模式。他們以長期整合追蹤的污染數據庫為基礎,揭露知名品牌在中國的代工廠造成環境污染,並要求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藉由發佈行業污染調查報告、推動第三方審查、以公眾壓力激勵企業整改,「綠色選擇」成功促使三星、蘋果等跨國企業加入綠色供應鏈,承諾加強監督下游廠商的環保標準。供應鏈台商如富士康、鼎鑫電子、可成電子等也出現在受監督的名單上,在中國民間組織的「倒逼」下必須作出回應。

為了瞭解中國大陸的「綠色選擇」倡議,綠盟從去年開始,陸續走訪了蘇州、昆山、北京等地,拜訪環保組織,親臨汙染現場,深受震撼。在經歷日月光廢水、頂新黑心油風暴之後,我們期待這些他山之石的經驗和方法,可以在台灣摸索出一套面對資本與汙染轉移的有效倡議路徑。

本次邀請綠色選擇聯盟在的最關鍵人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馬軍主任來台,分享「綠色選擇」倡議如何透過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等操作元素,搭建一套可與企業進行環保博弈的方法,特別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污染轉移的現象,更值得台灣的我們深思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主講人:馬軍(中國環保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創辦人)

與談人: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演講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蘇格拉底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演講時間:九月九日(週三) 晚上七點

報名連結:https://gcaa.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51

主講人 馬軍簡介:

中國大陸環境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創辦人。1998年長江與東北的地區同時爆發洪患,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促使馬軍出版《中國水危機》一書,分析七大流域的水資源問題。2006年成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建立水污染數據庫,並公布「中國水污染」地圖,創新資訊公開的機制,為公眾參與污染監督創造了新模式。同年,榮獲「2006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並被《時代週刊》列為「年度最具影響的100位世界人物」。2008年,衛報選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馬軍也名列其中。2012年,受到國際環保組織推薦,獲得有綠色諾貝爾獎之稱的「戈德曼環保獎」(GoldmanEnvironmental
Prize)榮譽。2015 年榮獲「斯科爾社會企業家獎」(Skoll Award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簡介: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致力於推動環境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促進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自2006年6月成立以來,從各級政府公佈的资料中蒐集各种污染違規紀錄,開發並運作「中國水污染地圖」、「中國空氣污染地圖」數據庫和污染地圖APP,成功動員超過1700家污染企業改善排污行為。2015年將污染地圖APP改版更名為「蔚藍地圖」,民眾可即時獲取38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河流污染訊息,監控9000多家企業排污情況,還可隨時查看各地政府、企業自行監測數據平台發佈的重點污染源的即時監測數據。藉由網路力量,落實污染資訊全面公開,將環境執法的權力透明化,突破政府對企業的保護行為,將污染企業置於民眾監督之下。目前,該APP超過三百萬人次下載。

2007年開始,IPE與40多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起「綠色選擇」倡議活動,一方面推動大型品牌企業將供應商環境表現納入採購標準,綠化全球供應鏈。二方面同時倡議消費者考慮生產企業的環境表現,用自己的購買權利作出綠色選擇。「綠色供應鏈」目前集合了約50家跨國企業,包括APPLE、NIKE、ADIDAS、G&P等國際知名品牌。

IPE還推動了「綠色證券」,藉由定期對上市公司的環境治理表現進行資訊公開,使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知道哪些企業的供應商具有良好的環境治理表現,哪些上市公司的供應鏈則存在著具有污染前科紀錄,藉由干預投資者的投資選擇意向,向環境責任表現不佳的企業施壓改善。

延伸閱讀:

【拯救世界的50分之1:馬軍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103087

【馬軍: 互連網為監測全球污染轉移提供了可能】(中外對話):https://goo.gl/lVLFGl

【馬軍:用手機應用向污染宣戰】
(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430/c30pollution/zh-hant/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