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特約記者許詩愷
目前每年約有五千名原住民青年服役,來自部落者被迫離開工作和家人,而從小生長在都市者,則缺乏機會認識原鄉,便將如漢人般走入社會。無黨籍平地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躍比吼(Mayaw Biho)呼籲,中央應修改「替代役」相關法令,增設「原住民族部落文化替代役」,將此豐沛人力投入部落工作。
原住民人口僅佔全台2.3%,但志願役軍人約有7%來自部落,各特勤部隊中的原住民比例更高達60%,許多族人出外保家衛國,或流向都市求學、工作,部落卻缺乏人力維護運作、傳承文化、照護老幼。阿美族人Apay指出,目前偏鄉學校、鄉公所的替代役仍多是漢人,政府應提供原住民保障名額,讓學有所長的青年替部落提供多元力量。
馬躍比吼強調「部落文化替代役」並非勸阻原住民從軍,而是希望幫助年輕族人們依其所長,投入部落的教育、農業、行銷、生態、照護等工作,在出社會前認識自身民族、學習傳統文化,並為原鄉服務。
但目前「部落」未被中華民國法律視為「公法人」身份,各原住民族人只能成立「文化協會、觀光協會」等民間組織,才能向政府申請文件和補助。在此政策執行面,馬躍比吼建議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擔任窗口,和國防部一同規劃細則、人數後,再讓各地組織申請調配,如果役男無法去自己的部落工作,也可前往同族、甚至其他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服役,促進交流。
而昨日(10/15)記者會中,支持者們上演行動劇,描繪原住民青年在日本帝國、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不斷被迫替異族人服務,卻無法保衛部落,但「部落替代役」政策實行後,幫助青年返鄉和長輩重逢的喜悅之情。
「離開部落的機會太多,但回到部落的機會很少很少。」排灣族青年潘宗儒感嘆,自己從小在都市成長,和傳統文化的連結儼然「斷裂」,而部落文化替代役的願景除了守護家園,更要為部落引入不同的視野和勞動力。
排灣族青年Ljagang Taljimaraw也認為,年輕人出外求學後,與部落的距離日漸遙遠,如果能透過替代役的制度和薪資保障,為返鄉之路打開另一道大門,將可幫助旅外青年,甚至都市原住民們尋根。年輕人向耆老請教知識,傳遞文化或輔助年長者的生活起居,則能促進世代溝通,讓部落發展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