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投稿

【投書】馬英九的歷史定位與北京的中華民國時間表–「馬習會」的場景與後續

圖/總統府

文/倪世傑(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即將於11月7日於新加坡會面,這兩位「兩岸領導人」將一起吃晚餐,一起有廿分鐘的閉門會,也有分別召開的國際記者會。雖說馬英九總統已非國民黨主席,但放在兩岸政治的架構來看,這是繼1945年重慶會談之後「兩岸領導人」在「中國分裂」長達七十載之後首次會面,確實具有極高的國際關注度,未來一週世界將聚焦並解讀在這兩人說了什麼、又沒說什麼。然而,在「未來」尚未發生之前,臺灣內部早已因為國族主義政治而翻攪不已,像是後三一八時期出現的新興政治力量如時代力量就表示「呼籲立法委員不分黨派都要對馬習會表態,更要趕快啟動程序罷免馬總統」,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認為馬習會使馬總統已涉嫌觸犯《刑法》外患罪,競相以選舉政治消費這一場一甲子也難遇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如說這是「新政治」還不如說重蹈保守主義那一套以「恐懼」為基礎的政治觀,成為國際新冷戰圍堵中國國際旅的最佳候選人。

不過,這完全無助於吾人判斷為何北京會在馬英九總統即將進入看守政府之際仍願意進行「習馬會」。台大政治學系教授陶儀芬與台南市政府副秘書長劉世忠在這方面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他們主要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出發以理解馬習會的成因:1.習近平欲藉此突破華府圍堵中國的大戰略;2.在國際間繼續宣傳「一中框架」或是「一中原則」等種種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畢竟,北京在國際各種場合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基於「一中原則」對過去陳水扁政府的打壓從未少過,其念茲在茲的就是迫使臺北先能夠不走向法理台獨(反獨)的道路,再使臺北接受與「一個中國」觀念的任何觀念,像是蘇起於2000年4月所創作的「九二共識」與前高雄市長謝長廷在2001年提出的「憲法一中」。

比較值得討論的是國際層面。劉世忠認為習近平此時進行「馬習會」的考量係「形塑除了俄羅斯總統普亭力挺之外,還有另一個願意向他投懷送抱的台灣領導人國際意象。」果真如此?崛起的中國壓根不差一個馬英九,德國總統Angela Merkel就任德國總理之後幾乎年年訪問中國,而在美、日表明不會參與亞投行之前英國、德國與法國這三個老牌的歐洲強權國家,當中還包括與美國間擁有「特殊關係」的英國,皆表示已經提出加入申請,就更不消說拉美與非洲國家與北京的關係了。

習近平此時邀晤馬英九,不僅在於著眼未來,比方說緊扣住「一中」相關的觀念,試圖給蔡英文「准總統」戴上某種緊箍咒語,而是對馬英九過去八年擔任臺灣「一中操舵手」的酬謝。馬英九任內主張並踐行「一個中國」與兩岸和平發展,北京因此不需要在花費更多資源與臺北進行外交爭奪戰,同時,也因為「一個中國」的觀念發揮效用,使臺北在東海釣魚台列嶼議題與南海主權議題中成為北京的隱性盟友,在臺北不造次、不製造意外事端的情況下,北京能夠更為自由地處理周邊海域主權議題。

同時,馬英九提出的的隱性協助更不在話下。馬英九總統在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的立場上與北京一致,在不吝以具體行動保釣的同時亦不干涉北京在東海的軍事行動,即便馬英九總統不斷表示「沒有兩岸聯手保釣的問題」;在南中國海面對的也是同樣的狀況,在北京不斷以歷史性水域、U型九段線表示中國擁有南海諸島礁主權,馬英九總統亦不時地重申中華民國對南海水域的U型十一段線主張,而非如過去陳水扁總統以及當前的蔡英文主席只提臺灣擁有東沙群島與南沙太平島、中洲島的主權。更重要的是,當美國壓力襲來不斷要求馬英九總統「說明」U形線劃分依據時,馬英九總統並未屈從在華府的壓力下,反倒是繼續擴充太平島的造陸工程與碼頭建設,即便華府對此相當不悅。在南海主權問題上,馬英九總統的政策依據仍是「一個中國」政策,這使得華府在這項議題上得不到臺北的支持,習近平主席對此豈又能不點滴在心?

在國際政治中所關注者無非代表國家力量的國家能力以及國際地位。以美、中關係為例,中國是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第三大軍事強國,北京因此汲汲營營地希望與美國共築「新型大國關係」,但這並未得到Barack Obama總統的首肯。國際地位需要領導權國家首肯才能成立。擺盪在美中兩大強國角力下的臺灣,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期間的2015年5月甫獲得了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Susan Thornton(董雲裳)所給予的「至關重要夥伴」(vital partner)的身份。做為亞洲第一大國,且與臺灣具備特殊關係的北京又該如何表示?作為區域領導權國家,如果不能夠成為身份與地位的來源將會是相當困窘的。而當馬英九在其身為「臺灣領導人」任內不遺餘力地反台獨,促進兩岸經文交流與推動和平發展,並在攸關中華民族活動空間的東、南海主權問題上與北京「合而不謀」或「不謀而合」,北京必須要給予馬英九一個相稱的回報,尤其在滿足馬英九所期望的「對等」、「尊嚴」前提之下,這也是「一個中國」政策「內外有別」之處。

在馬英九政府即將步入看守階段的前夕,在首次辜汪會談舉辦地的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的破冰會晤毋寧具有高度的象徵意涵,重點並不僅僅是習近平要如何稱呼馬英九,或馬英九如何稱呼習近平,而是北京要如何「冠名」馬英九。過去像是李光耀、Henry Kissinger等人的稱謂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用以褒稱對北京友好的重要外國人士,馬英九不是「外國人」,也非「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更非「革命的先行者」,馬英九的貢獻在於反獨以及合力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因此可以預期,馬英九可能會得到某種與「中華民族」相聯繫的褒稱,但也必須考量會晤地點並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之內,這也相當程度降低了給馬英九「冠名」的機率,不過,這機會總還是存在的。

此外,比起冠名馬英九更直的關注的是,在兩岸領導人稱謂底下已經有效地突破了過去馬英九總統關於兩岸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宣稱,兩岸領導人承認了彼此在海峽兩岸都具有治權,而邁向「互不承認主權,互相承認治權」的階段,而這顯然是劍指北京終須面對的「中華民國」問題。當蔡英文的「在當前憲法架構下」的聲稱被獨派團體指為「華獨」的當下,北京的策略有可能轉進為使中華民國歷史與法統非獨化的方向發展,強化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的歷史鏈結成為不得不為之舉,這也使「中華民國」問題正式地端上中共的兩岸政策日誌,「中華民國」的內涵極有可能後馬英九時代兩岸繼續角力的戰場,「界定中華民國」也將繼續成為臺灣民族主義者、臺灣意識論者與中華民族主義者之間論辯與對抗的領域。

人賦予世界意義,認識世界需要各種觀念,馬習會就是一個以觀念賦予兩岸關係新意義的國際會展場,馬英九在南洋冬日和煦的陽光下將獲得一個來自於北京的歷史定位與身份,「中華民國」問題則是已經箭在弦上,彈劾馬總統或以外患罪控告馬總統怎麼看都像是在夕陽中詛咒著太陽的殞落般無濟於事,下一波關於中華民國的爭辯即將揭開序幕,蔡英文政府接招的時刻已經提前來臨,容不得半點遲疑。

延伸閱讀:【投書】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