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清閔(苑裡高中公民科教師)
11月2日,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席說:「2016換一個符合民意的新國會,比換人執政更加重要。」[1]這一席話,在媒體與大眾之間普遍被當成一則普通的選舉語言,但實際上這句話的後半突顯了現行憲政制度的關鍵!
2008年之前,陳水扁擔任總統,原本希望改變的選民失望了,失望的原因很多,除了民進黨政府的沉淪之外,是選民發現總統揭櫫的許多改革與政策都面臨「令不出總統府」[2]的窘境!為何如此?中國時報在2002年7月22日的社論說得明白,原因之一就是「席次占優勢的在野黨」[3]。到了馬英九總統上任,挾帶超強人氣,國民黨不只贏得總統寶座,8年之中也始終握有國會多數,馬總統甚至多年身兼黨主席,但總統之令在立法院就暢行無阻嗎?
2014年馬總統行使總統特權,提名監察院人事,在29位提名人選中,居然被立法院刷下11人![4]在法案方面,著名的2013年《會計法》覆議也是ㄧ例![5]照理擁有國會多數的行政團隊,只要與立法機關溝通得宜,其實法案多半是雷聲大雨點小中通過,覆議的出現表示行政立法不同調,可明明馬英九總統領導的國民黨依然是國會多數!在《獨立評論@天下》的報導中,更揭露整場覆議事件的開端就是馬英九的主動要求![6]從這16年來的諸多事例,我們可以發現,總統在中華民國當前的憲政架構下,真的是穩操大權嗎?
其實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多次修正,雖然看似總統職權擴張,但其實在討論行政立法關係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總統並未享有如美國總統制,甚至法國半總統制之下的行政優勢!我們的現行的憲法秩序仍然保留了濃濃的修正式內閣制精神![7]我們常以為的總統權力膨脹,其實只是跟行政院長搶來的!在修憲過程中,總統從過去比較被動的、捍衛現狀職權角色設計,變成在行政院長人事與國防、外交及兩岸等大政方針上,握有更多參與的機會與主動權,這讓總統瓜分了原屬行政院長的最高行政首長地位[8],但立法院雖然喪失了閣揆同意權,但在彈劾、罷免總統以及倒閣權的運作下,立法院的優勢仍在,且攸關核四爭議的釋字520解釋,大法官也指出立法院在國家重大政策上有權聽取行政院報告、質詢甚至做出決議。[9]在在都顯示面對擴權的總統,立法院並未遜色!
但是弔詭的來了,每逢總統與立委大選,全國上下、媒體、輿論只見圍繞在總統候選人身邊打轉,從政策牛肉到祖墳風水,從選戰策略到疑似弊案,在在顯示出這個社會對於潛在總統的關心與注意,可是國會呢?擁有龐大職權,堪與總統分庭抗禮的立法院選舉卻總是沒辦法獲得更多的關注!
台灣長期受到強人領導,從過去歷史中的大清君主與日本天皇統治,到兩蔣執政,即便是開啟了民主轉型寧靜革命的李登輝時期,李總統本身的執政模式也是一種經民主包裝,既空前也應是絕後的「類強人」統治!在這樣的政治文化中,台灣人習慣一個強人的存在,差別在於過去的強人是只能仰望不可批判,現在的強人則是順民者被尊為「神」,不順民者剩9.2趴!這樣的政治文化也影響了當前的政治人物!不論是ㄧ心追求歷史定位的馬英九總統,甘冒民意之分歧與高度不信任,前往新加坡應中國習近平主席之邀;還是先前風光一陣的國民黨前總統參選人洪秀柱副院長,直接挑明當選之後要大修課綱!這些事例都顯示出領導人本身的「乾綱獨斷」心態,一如已經身陷囹圄的陳水扁總統,也曾發過「選上總統是我運氣,不然你要怎樣」之語。[10]
但是這樣的政治文化對追求民主的台灣畢竟不是好事!從李登輝以來,我們發現總統每每高人氣上台,不久就會面臨施政的挫折以及民意的反彈,最後總是上演人民跟總統之間的離心離德,這樣的發展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民主政治。
那如何改變?讓國會更能反映民意,讓法律更符合人民需求,讓立法更能(不只是制衡)影響實際決策與施政。我們必須開始用更多的心思去關注我們的國會。在民主國家,國會代表人民,更是政治運作的關鍵之一,即便強調總統制的美國,首都特區最醒目的建築,也是聳立在國會之丘的國會大廈,而我們的立法院雖沒有壯觀宏偉的外觀,但位居決策關鍵地位的他,值得也理應獲取人民更多的關心!
[1] 蔡英文臉書(連結)
[2] 中時社論,910722(連結)
[3] 同註2。
[4] 自由時報,20140730(連結)
[5]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連結)
[6] 獨立評論@天下(連結)
[7]憲法起草人張君勱先生曾表示中華民國憲法是修正式的內閣制(連結)
[8] 這情況在馬總統任內更加嚴重!從吳敦義內閣人事發布,總統新聞稿直接指名朱立倫副院長人事,以及前述《會計法》覆議,總統都明確地侵奪了行政院長的職權。
[9] 大法官解釋(連結)
[10] 扁政府「名言嘉行」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