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對白,底圖取自華視頻道
文/廖郁雯
頂新餿水油案一審無罪判決出爐,社會又再次興起對於食品安全的討論,恐龍法官、司法不公等批評不絕於耳。在判決書出爐以前,法庭攻防如何進行不得而知,只是,台灣的食品安全只能依靠嚴刑峻法來嚇阻嗎?
在台灣的食品製造廠中,生產、製備及後續加工第一線的守門人為食品技師,通過國家考試、擁有完整的食品專業知識技能。原應為國人飲食安全把關,但在當今社會,技師等許多執業人員不僅需負擔繁瑣的文書作業,也兼做許多與專業相去甚遠的工作事務。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各地方縣市衛生局的公務稽查人員,執業環境的不友善與不成比例的薪資獎勵使得相關工作者不願投入,也對國內的食品安全再添隱憂。
發生重大食安問題時,追究政治責任、修訂不合時宜的法規固然重要。但每每官員們下台後,政府當局及相關企業對於基層工作者的執業現況及困境卻少有積極了解與改善。有關單位面對問題的態度限於強調有限的實證科學數據,僅將解方定位在危機處理,但卻忽略根本原因、缺乏長遠風險治理的管理視角。
台灣經歷如此多舛的食安風暴,一心冀望「包青天」來為眾人伸張正義無法救回已經下肚的毒油毒奶。無論是民間業者自主管理、政府例行或專案的輔導稽查,食品技師、品保或稽查員等基層工作者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及企業資方應當重視工作者的勞動條件,積極營造優良職場環境,如此才能有效預防及解決問題,促進台灣食品安全的良善發展。
(作者為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雙主修食品科學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