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Eric Driggers
文/管中祥
美國DMG集團執行長丹密茨(Dan Mintz)用個人名義,以200億臺幣天價,打算買下國內最大的有線電視頻道商東森,不過,DMG集團的中資背景,引發社會關注。主要是因為DMG董事長肖文閣出身於解放軍家庭,可能會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若由美國DMG公司或董事長個人出面購買,反而避開對中資購買台灣媒體的限制。
事實上,台灣的外資政策已是大開大門,中資早就可能透過各種變形進軍台灣傳媒,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有「解放軍」色彩的跨國公司來投資,恐怕也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注意。
198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為走向全球市場,大幅開放外國資本投資本地產業,並且修改法令,降低關稅,排除投資障礙,提供相關優惠措施。在吸引外資優先的政策思維下,這些外資的背景為何?真正的老闆是誰?這些資金對於本地會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並不是主管機關所考慮的問題。
這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媒體產業,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開放外國人可以投資本地媒體,除了吸引了凱雷等大型私募基金入主媒體產業,還有不少從英屬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的各類股東主導台灣媒體經營。
但有趣的是,我們的政府對於來自這些投資天堂的資金總是張開雙手大表歡迎,這些誇國資本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就能長驅直入投資台灣媒體。雖然因此引起諸多批評與疑慮,但主管機關總是以「依法無據」、「尊重自由市場」為由不願介入規範。
於是,有些台灣企業為了取得投資優惠,先到這些地方成立公司,變身為外國資本,再回國投資本地媒體。除了這些「出口轉內銷」的「假外資」,還有更多「來路不明」的外國資金早已介入台灣市場。由於資金未能公開透明,缺乏對媒體產權的有效規範,這些「外資」當中說不定早就隱藏了「中國資本」悄悄進駐台灣。
寬鬆的法令,讓外國資本可以直驅直入,如果這些外資是匹木馬,想要「屠城」,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不過,全球化時代,跨國資本滿天亂飛,水乳交融,真的不能來投資台灣的媒體嗎?更何況有不少人認為,開放外國人投資,有助台灣電視業發展。
其實,開放外資未必會讓台灣電視產業變得更好、台灣目前的電視「慘業」就是明証。而外國人不是不能投資傳媒,只是媒體經營深深影響著文化、民主與資訊的多元性,對於使用公共資源或具有影響力的媒體,還是得視為是「特許事業」,有別於對其它產業,嚴格管制,。
雖然在多頻道時代,衛星頻道的影響力日漸萎小,但目前仍是許多人較常收視的管道,而有線電視系統在目前的市場結構下,是決定頻道能否上下架的關鍵,更需要多所規範。
除了限定外國人直接及間接的投資比例,更應該將其視為特許事業,要求資金來源公開透明,了解其投資者及相關投資的流向,限制跨國資本透過轉投資或人頭戶操控媒體。同時也要重新檢討目前由系統業控制頻道上下架的產業生態,讓觀眾成為真正決定商業頻道存活的主導者,降低系統業者對資訊流通及新聞自由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