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

偏見與歧視是社會和諧的殺手

圖/Hartwig HKD

文/王富瑾(國立新化高工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近來伊斯蘭國(ISIS)的恐怖攻擊行動引起國際社會的恐慌以及關注,ISIS的勢力之所以壯大地如此快速,因為ISIS是屬於伊斯蘭教中信眾最多的遜尼教派,在世界其他國家中有其信眾及追隨者,讓國境、海關的防堵方式難度增高,效果有限。為什麼ISIS在歐美國家可以有這麼多的支持者呢?除了ISIS拍了媲美好萊塢電影的宣傳片很撼人之,又懂得利用社交網路外,根據美國智庫專家巴雷特的研究報告,發現ISIS極端分子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缺乏身分的認同和歸屬感,這些人在西方國家多是被歸類為一事無成的失敗者,那種不被社會重視的邊緣人,他們會嚮往ISIS,其實可能出自於對現實社會不公義的不滿。

所以,從上述ISIS的追隨者特點分析,我們該警覺到很多社會的不安、失序,甚至動亂,都與社會上某個群體的「相對剝奪感」有關,這是我們社會成員應該共同來改善的。以台灣社會的族群階層化狀況來看,新移民可謂是目前的相對弱勢。從2014年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高達59.1%的新移民發生過「被用不尊重、不舒服的字眼稱呼」,「感覺別人會用異樣眼光看我」比例高達53.2%。善牧研發專員李碧琪表示,新移民在台灣生活已有相當長的時間,過去在民國97年時也做過一項歧視經驗的調查,與此次調查結果相比,台灣民眾對於新移民的歧視行為並沒有明顯改善。

台灣的新移民大多屬於婚姻移民,我們常用「外籍新娘」來稱呼他們,這樣的稱呼本身就為他們貼上了一個標籤,告訴他們就是和我們不一樣,有明顯的排他性。部分台灣人把外籍配偶視為「買來的新娘」,認為他們是為了錢嫁來台灣,而看不起他們。自以為是台灣人的文化優越感,加上媒體渲染了新移民的負面資訊而產生的刻板印象,造就了新移民的弱勢處境。

我們台灣既然常以華人世界唯一真正的民主社會自居,基於人權保障的價值與觀念,我們不應允許社會中的某一族群有被剝奪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在文化、政治或是社會上備受壓抑,不受尊重。我們這種因目前台灣在國際分工經濟體系下比部分東南亞國家位置高,所產生的自以為是、高人一等心態應該去除,才不會讓社會上各個族群間更撕裂。也不應該讓「多元文化」僅成為口號,而是要深刻地體認到,從歷史角度來看,台灣自古本就是個移民社會,只是移民來這塊土地上的先後而已。多元文化不該是用來指出誰是自己人、誰是台灣人,而將某群人排除在外。也不應該只是強調新移民豐富了我們原本的台灣文化,而是應去關注不同族群的人是否平等的被對待,安樂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為什麼歐美年輕人會加入ISIS?(連結
  2. 在台灣天空下的新移民──論外籍配偶的真/假弱勢(連結
  3. 調查:新移民受歧視 比例近六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