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香港,不論在優勢的政經階層或民間社會都相互關連、彼此牽動,為了讓兩地的另類媒體、社運組織與社會大眾看見彼此,公庫提擬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另類媒體連結計劃,藉由兩地另類媒體記者移地互訪,瞭解彼此的議題、反思組織運作與困境,並且思索未來更緊密合作之可能。
文/公庫記者 楊鵑如
公庫團隊經由香港獨媒記者的安排,此行有一重點是見識香港新界東北土地運動。土地運動通常連結的是傳統農業,經常是被政府以開發為名而率先抹除的產業。公庫在參訪新界東北的農村居民前,將先認識一位在香港城市裡經營Very MK旺角天台農場(註一)的朋友-陳可樂(註二)。由他先跟我們介紹香港農業議題的基礎。
食物本來長怎樣?
農業在台灣並不陌生,以農立國的台灣,每當搭火車、高鐵望向車窗外,行經許多縣市仍可看見大片綠油油或黃澄澄的塊狀田地。縱使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約只有三成多,我們還可以叫得出各地農產:台東關山米、池上米,台中拉拉山水蜜桃,苗栗灣寶的西瓜等,許多農產品:花生、地瓜、蔬菜還能查到生產履歷。台灣為了因應世界貿易的潮流,大幅開放國外的農產品入台,消費者不管在傳統菜市場或超級市場買食物,還是會有查看農產品產地的習慣。
我們的食物最遠從哪裡來呢?一顆國外的水果怎麼來台的呢?如果台灣也可以種出同樣的水果為何要進口呢?鳳梨長在樹上還是地上?奇異果的產地除了紐西蘭還有哪裡?台灣的芒果除了做芒果冰還可以製作什麼呢?我們知道農產品種植時的模樣嗎?
我們離食物產地越來越遠,喝牛奶卻很難看到乳牛生活的樣貌。食安問題大幅爆發前,我們在意不要將農產農藥吃下肚,吃水果前會多洗幾遍,卻難以更深入思考使用農藥的目的;當我們知道業者會將地溝油提煉食用油、食物加工品製作環境惡劣後,我們開始思考食物到底從哪裡來?製作過程到底是什麼?
「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也許對都市人而言要反過來講,應該改成「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即便生活在都市裡,大塊田地的景象較少,可是當機車族通勤往返在雙北區域的時候,台北市公館往新北市永和的福和橋下,仍可看到一畦一畦菜田。
台灣在都市空間、水泥夾縫中鋪蓋泥土種植物也不是什麼罕事,主婦們在自家陽台種辣椒、九層塔,花園種著一棵金桔樹,不用洗、摘了金桔就可以吃。騎樓店家前用保麗龍箱種起蔬菜,直接採收去燙一盤青菜來吃。其實沒有農田在我們身邊,台灣民眾就喜歡種種菜,作自己的小農場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
在香港,農業早已式微,農場生態很少見。香港本地生產的蔬菜僅有2.3%,但是在1985年時曾達到30%。香港依靠的中國供應糧食,在中國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後,香港的菜,可能以後要從非洲送來了!
頂樓農場與街坊脈絡密不可分
逐漸有越來越多香港人想要提倡自家農業,雖然看似不自量力,但也有年輕人意圖用微小的力量,一點一滴喚醒香港人對農業的重視。公庫團隊來到Very MK旺角天台農場,由曾參與多個香港土地反迫遷運動的社運人士陳可樂作導覽。陳可樂在參與過的菜園村、反東北、馬屎埔等反迫遷運動中,認知到「與在地連結」並「永續發展」是可行的方向,並且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農業的重要性,因此在2014年4月成立的Very MK旺角天台農場,邀請在地居民在旺角一棟要被市建局徵收重建的舊公寓天台,一起用種植的方式活化舊樓,因此在頂樓建立農場。
「這會是建構於現有社區脈絡之上的藝術展出。」陳可樂說。在天台種植了菜或植物,可不能放任他們自己生長,於是陳可樂還號召在地居民當志工,輪班澆水種菜,居民幫忙澆水之餘,有時也會在這裡聚會聊天,漸漸成為維繫社區的網絡。
也許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對於這樣天台菜園並不足為奇。在台灣,很多公寓頂樓都綠意盎然,不過卻可能都是私家花園,自己種菜吃。不知道是否為都市生活的隔閡,讓人難以與鄰居一同種菜聊天。
救待宰的田蛙 共同成就農場生態
陳可樂介紹,這裡的泥土都是從新界東北等地運來的,天台農場有許多可移動的盆栽底架,這些底架材料都是從附近的五金行撿廢棄箱來拆解使用,裝上輪子後可以隨意移動,力氣小的志工也容易調整盆栽架的方位,以應付不同時節的日曬方向。
「在頂樓種菜澆水,那不會孳生蚊蠅嗎?住在這棟樓的人不會抱怨嗎?」陳可樂聽到公庫記者的提問,馬上笑開懷說:問得好。隨即轉身走往蓋滿水生植物浮萍的一盆水當中,伸手撈出了一隻田蛙。「有了Kelvin,他會幫我們吃掉蚊蠅。」為一隻田蛙取名叫Kelvin,是陳可樂從附近的大排檔(意即熱炒店)花錢救回來,成就農場生態的一部分。
陳可樂一一為我們叫出植物的名稱,甚至直接摘了一片Mexican mint(小葉印度薄荷),可以治療喉嚨痛等,可以直接吃。(於是公庫記者就直接吃了…)在台灣也常常看得到整面牆的攀爬植物叫龍珠果,陳可樂在學校或是附近店家摘回來,就會自行爬上佔領天台不同的空間,營造綠意盎然的情景。「這裡的植物形成小型生態系,高的植物會遮蓋矮的植物,讓底層的泥土不容易乾枯。」除了養田雞讓他在天台四處尋找蚊蟲等食物,水裡也養了魚可同時滅蚊。
讓農場不只展覽 香港公園要公共
公庫團隊來此走馬看花,但陳可樂希望我們可以幫點小忙,讓自己弄髒一下。邀請我們幫忙分裝小盆栽填土,將薄荷葉的分枝插入,這些盆栽將是陳可樂要將天台農場概念移師尖沙嘴九龍公園作藝術展覽。
原來是Very MK參與了「深港建築雙年展UABBHK 2015項目」,預計在12月6日展出至明天2月28日,時間長達兩個月。參展活動的理念是希望透過農務活動將社區與本地農業連結,並利用九龍公園這個熙来攘往的休憩地方,開拓公眾對公共空間更廣闊的想像。目前是交由社區義工打理,改名為「百呎農場──Tree Gun Farm!」(註三),並且會將新界東北的土壤移施到九龍公園這個農場,以種植多種作物,如龍珠果、蕃薯及香草等。
根據立場新聞的相關報導(註四),陳可樂表示,「現在大家會覺得公園極不自由:不可以放狗,又不可以放風箏,又不可以玩波。更不用說,想像花槽可以用來種田!」公庫團隊這趟香港行程中才體悟到,香港的公園限制很多,甚至有許多「不許騎單車、不准滑板」的標示。相較於台灣的公園公共空間相對友善,不過還是難以想像拿來「種菜」。
在公共閒置空間種菜,其實在台灣也有類似的行動。公庫曾報導過「大猩猩綠色游擊隊」致力於在公有閒置空地轉化成社區園圃。(註五)而在2013年「818佔領內政部」事件中,因抗議大埔四戶強制拆除一個月後,突襲佔領內政部,農民也將菜苗送至內政部內,由抗爭群眾種植在內政部裡的花圃裡。(註六)
都市人偶而享受農藝樂趣,跟原本以農為本的生活是完全兩回事。公庫團隊也很好奇,難道在天台種菜只是聯繫在地居民,種給自己人吃嗎?而天台的規模並不大,有辦法種到賣菜的程度嗎?還是純粹只是一種藝術展現?展現城市農事的樂趣?陳可樂說,在過往農村反迫遷運動的經驗中,農村的生活中,種菜可不是閒暇玩意,雖然天台農場比較像是以藝術形式呈現,但目前農場一週僅出產兩斤番薯葉,秋葵也只能用幾條來計算,不過會堅持將產出的成果賣給民眾,期望可以自產自銷。像秋葵,附近的商家老闆因為在飲食上較養生,有過跟農場購買的經驗。不過確實是難以盈利。「誰想種田?大家工作一整天了,哪來農田樂?」
香港的菜要從非洲來?
地理面積大約跟雲林縣一樣大的香港,許多香港人生於城市、長於城市,公庫詢問香港獨媒記者的經驗,他們經常是因為採訪報導才去過新界東北等「鄉下」,自己是沒有鄉下的概念。
在香港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還有地方作農業嗎?陳可樂提到,香港農業的狀態,是與中國的政治狀態緊緊相連。香港原先就有種稻米,30年代時,新界東北的「原居民」多去英國歐洲移民,使得稻田荒廢。大戰後40年代,國共內戰後一直有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市區越來越多難民,因此當時的英殖民政府在維多利亞港派發傳單,呼籲這些難民在市區登記後,鼓勵前往新界找個農田耕作,向原居民租田來種。因此有很多人廣東逃港的大陸難民,善於種植生菜、菜心,形成香港較常見的蔬菜。
80年代時期,有的難民又回到中國開農場,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種植菜心的技術反而在香港保留下來。「那邊的農民,種菜心什麼時候收割都不知道,任由它開花,香港反而保留種菜心的技術。」
現在的香港僅有2.3%的新鮮蔬菜是本地供應的,另有「供港菜」政策,也就是由中國內地菜場供港。但陳可樂說,供港菜先在本地超級市場賣完,剩下才運來香港。不僅如此,中國一些緊鄰香港的菜場有很多也收地了,例如香港吃菜心,原本菜心從深圳來的,但是深圳發展都市化了,改成從東莞來。東莞又變成工業區、黃色事業,蔬菜的生產進一步往內陸移動,改從重慶供應。重慶也變工業區,現在到寧夏!或是更內陸的、移到甘肅。「天津也沒有大白菜可吃,因為有PX化工廠爆炸…而中國開始在非洲買農地了,以後菜心可能是從非洲來的。」
一顆藍莓的旅程
陳可樂舉例,他有同學在做藍莓素保健食品,他要我們猜猜:藍莓從哪來?
藍莓從哪來?從波蘭來。他描述了藍莓的旅程,與去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有關。
歐盟因此決議對俄羅斯禁運,使得中歐許多農產品,包含波蘭、土耳其等地的農產品禁運後,滯銷在歐洲,藍莓變得很便宜。陳可樂的朋友計畫收購藍莓,但是要如何加工成藍莓素呢?方法是將藍莓冰在冰塊裡,用火車行駛鐵路的方式進入新疆,南下到深圳,逐漸融化取出,在深圳有工廠提煉器材,將藍莓產品加工。「這塊冰要經過沙漠、用鐵路運的!真的很不可思議。」中國的「一帶一路」經貿策略對中國及歐洲農業都有影響,但同時過程也造成環境破壞。
農業的國際化,已經讓人民不知道這些農產從哪裡來。陳可樂欣羨的說:「生產越來越遠,起碼台灣農業獨立狀態比較好。」有一位剛好同時約訪陳可樂的明報記者,在聽到陳可樂解釋完國際農業後,對著公庫成員說:「我到台灣花蓮時,還特別在富里買兩包米回港呢。」
Very MK旺角天台農場將在2016年1月16日被迫遷了,陳可樂在臉書專頁上想要另尋天台繼續經營。(註七)
——-
引用來源
註一:About Very MK旺角天台農場:於2014年與油麻地花王合作展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erymk/
註二:About陳可樂: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2012)。曾任民間團體土地正義聯盟執委,參與保育香港本土農業。2011至2014年任書店實現會社經理,同時寫作。編有《反抗就是罪名——政治檢控與盼望》一書。曾參與策劃理論X實踐的社會介入行動包括「蒙騙廿二年──複寫虛僞的民主進程」、「希望的六四」及「馬克思節2013」等。祈望繼續耕耘成熟的公民社會。
來源 :https://holokchen.wordpress.com/
註三:「百呎農場──Tree Gun Farm!」相關網站:http://band.us/#!/band/57879011/post/101
註四:立場新聞「重奪雙年展 陳可樂在九龍公園的街坊實驗」
註五:公庫報導「年輕人呼籲政府推閒置地綠化 批公有地認養機制差」
註六:「818拆政府(八):佔領內政部暫告段落 農陣:目標在行政院、總統府」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8980
註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