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庫記者張心華
臺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因規劃歷史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遷移而引發關注。文資團體「搶救北北三(北門x北三線x三井物產舊倉庫)小組」要求暫緩「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都市計畫變更案,對於三井倉庫是否遷移,應召開聽證會決定。
以臺北車站為核心的西區門戶計畫
西區門戶計畫範圍約44.5公頃,以臺北車站及C1、D1聯開大樓街廓為核心,東至中山北路,西至環河北路,北至市民大道,南至忠孝西路。包含「北門廣場」、「臺灣鐵路管理局D1西半、E1與E2街廓」及「洛陽停車場、玉泉公園南側」三大再開發計畫,分短中長期實施,預定8年開發期程。
短期計畫將拆除忠孝橋引道、調整忠孝西路臨時路型、國光客運移置以及北門城地景廣場等計畫。忠孝橋引道已確定在2016年2月農曆春節間拆除,並分階段調整忠孝西路路型。國光客運移置細節仍尚在協調。
北門廣場計畫範圍以坐落在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和博愛路交叉處的北門為中心,南北長約175公尺,東西長約387公尺,總面積約4.37公頃。
目前「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都市計畫變更案係因北門廣場計畫涉及56筆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必須按都市計畫法定程序辦理公開展覽、說明會,並經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以及內政部都委會核定通過後,才可公告發布實施。
引起爭議的三井倉庫就包在北門廣場計畫裡,北市府打算把三井倉庫往東移70公尺,在三井倉庫兩旁加蓋騎樓空間,但此構想遭到文資團體搶救北北三小組質疑。
搶救北北三:暫緩都市計畫變更、召開聽證會
都發局為爭取共識,在12月15日晚上七點舉辦「西區門戶計畫–北門城地景廣場再現之三井倉庫遷移研商座談會」。文資團體搶救北北三小組則在會議開始前召開記者會,要求暫緩都市計畫變更,以及聽證會討論三井倉庫遷移與否。
「北市府應暫緩都市計畫變更。」搶救北北三小組成員林奎妙表示,北門廣場的交通路型應與忠孝西路未來的車流量一併考慮,但目前北市府卻把該區切割出來做都市計畫變更,「非常不切實際。」林奎妙認為,與其急著通過一個未來還可能變更的計畫,不如先把相關爭點釐清後再來進行整體評估。
林奎妙也懷疑座談會的效用,她指出,在11月11日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舉辦的「臺北車站周邊路型及客運動線調整公聽會」裡,已有客運業者和民間團體提出批評。另外,搶救北北三小組也在11月24日參與了由都發局委託舉辦的工作坊,工作坊上亦有許多專家、學者和民間團體針對市府的規劃提出針貶。因此要求北市府能在座談會上回應這些爭議,同時「希望透過聽證會或是公聽會的形式更公開地讓社會知道跟討論。」
搶救北北三小組成員李容渝說明工作坊做成的三點建議,包含「交通整治應結合2050願景計畫,讓台北市逐年還到於民,而非開大路讓車流湧入」、「文資保存應避免『不可逆』的結果,以讓後代能在完整、真實的空間中回溯歷史變化」、「決策機制應採公聽會或聽證會方式納入民眾參與,而不是一再以沒有法律效力的工作坊消耗民眾力氣」。
林奎妙說,搶救北北三小組是希望北門、北三線、三井倉庫等歷史建築在都市計畫中能妥善處理,西區門戶計畫做為北市府的重大計畫,過程中很多決策卻是草率的。林奎妙進一步說,北市府同時推動東區門戶計畫、社子島開發案等,三井倉庫的去留應該會是一個指標,帶動未來的大型市政計畫建立一個更公開、更公正的審議程序。
北市府都發局:重塑北門意象,遷移三井倉庫
座談會上,都發局長林洲民表示明年農曆春節拆除忠孝橋引道後,「暫時路型」便成形,接續為三井倉庫遷移等工程。林洲民強調北市府立場,就是保留北門與遷移三井倉庫。
按北市府規畫,忠孝橋引道拆除後,必須等到2018年「永久路型」才形成,不過,三井倉庫的現址就在「永久路型」、也就是未來的馬路上。因此,北市府為求完整路型,計畫將三井倉庫往東邊遷移70公尺,從台鐵土地搬到市有土地。
對此,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文化局會守住文化資產管理跟控制的立場來把關整個過程。文化局之所以可以接受三井遷移方案,考量到北門是「國家一級古蹟」、完全不能動,以及歷史脈絡、古蹟再利用等種種因素,三井倉庫屬「歷史建築」,和鄰近古蹟相比,「是唯一可以動的部分。」田瑋說,遷移三井倉庫是三年計畫,並非一年完成,對於遷移方法是採平移或重組,會有更細部的設計與討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說,他其實滿認同北市府做西區門戶計畫,但是在過程當中「對文化和歷史的尊重是不及格的。」洪致文提出1915年台灣鐵道期刊所登載的照片中就可看見三井倉庫,由此可知「至少超過一百年。」他表示,當時輕率決議三井倉庫為「歷史建築」是有瑕疵的。洪致文認為三井倉庫的歷史價值被嚴重低估,必須重新審視,再進行相關規劃。
新增三種路型方案 北市府:原方案比較好
儘管搶救北北三小組希望暫緩執行都市計畫變更,但北市府都發局早在12月8日將「北門廣場暨忠孝西路路型」都市計畫變更案公告公開展覽,並於12月17日晚間七點,在萬華區福星國小召開第一次都市計畫變更案公展說明會。
綜合座談會的看法,北市府在公展說明會另外提出了三種不用移動三井倉庫的路型方案,分別為:一、「忠孝西路繞至三井倉庫後方,S型道路」;二、「忠孝西路繞至三井倉庫後方,直線道路」;三、「忠孝西路分別由北門兩側穿越」。
北市府交通局副局長張哲揚說明,第一、二種路型除了同樣會與延平北路、北平西路形成四叉路口外,車流行經S型道路時,須減慢車速至20、30公里,否則恐易發生車禍。若把S型道路拉直,卻又會在重慶南路形成兩個路口交叉。第三種路型,北門廣場腹地將無法實現,三井倉庫也會孤立在如同分隔島上。
張哲揚表示,北市府的方案雖要移動三井倉庫,但相比之下,「道路設計是最好的案子。」不過,三種路型都是在限定雙向各四線道的條件下設計,搶救北北三小組認為是否需要四線道,還有待討論,因為交通流量應朝逐步減量的方向規劃。
林洲民:再辦工作坊 搶救北北三:召開聽證會
實際上,三井倉庫並非一開始就被安排遷移。
林奎妙解釋,2011年郝龍斌時期的北市府已計畫拆除忠孝橋引道,當時規劃的路型並不需要移動三井倉庫。到了2013年開始有臺北建城130週年的想像,希望突顯城門的意義,例如捷運西門站4號出口的「西門印象」裝置藝術。北門則被規劃成重現甕城、護城河的廣場,為了改造北門廣場,便修改路型、移動三井倉庫。從此三井倉庫被當作是可以移動的,「那是一個濫觴。」林奎妙說。
「文化資產不只是視覺、拍照、地標而已,相關聯的其實是公共歷史的再認識、再書寫。」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舒楣認為北門是一個歷史入口,它是清代最後一個府城計畫,也是日本在殖民地操演各種近代化城市各種都市設計的制度、騎樓設置、北三線等等以及戰後的種種發展。因此她覺得需要更多關於公共歷史的討論,不需要這麼急著決定。有關文化資產「必須注意到不可逆性。」黃舒楣提醒,文化資產並非這麼容易重組、平移,重組之後就是新的產物,「只是我們努力地讓它看起來好像和原來沒有差太多。」
「老實講,三井不移,我也很希望。」林洲民說,但三井倉庫如果可以移,這個地方會更好,他有自信「三井可以移得很好。」且到目前為止還想不到「三井倉庫不移、路又漂亮、又有樹」的方案,林洲民邀集搶救北北三小組、學者、民眾等一起來「做考卷」,再開辦工作坊,共同找出合適的方案。
對於林洲民的邀請,林奎妙回應,以南港瓶蓋工廠的案例來說,組織工作坊的成果,卻不被官方程序採納。因此工作坊設計應該更公開、更開放,而不是只把有意見的人找去說服,否則只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見招拆招的作法。」林奎妙強調,針對三井倉庫的歷史價值,應舉辦聽證會進行辯證,後續才能討論是否遷移。